《有钱MM网友访谈录》:Carzone,技术大神来报道

新车评网   作者: XCP尤倩 +关注   2015-02-06   评论 (0)

往对方的邮箱发了一篇采访稿之后,我一度担心他会爽约,毕竟这不是有偿劳动。

北半球的两边,13个小时的时差,白天和黑夜的互相迁就,沟通过程比以往繁琐了很多。

直到几天前早上,我的微信收到了他的稿件确认消息,文章出品这事儿终于尘埃落定了。

这篇文章要说的“他”,就是Carzone。

说Carzone是网友群中的风云人物,这话毫不夸张。也许是工科男的天性,天生谨慎,喜爱分析研究。Carzone的每篇车库文章,都称得上是经过认真琢磨,仔细推敲出来的五星好文。尤其是对爱车混动普锐斯的技术剖析,如果你看过了,你绝对会“只看其文,要见其人”。如果你还没看过?现在看也不迟。(点击查看

Carzone从2009年开始入驻新车评网,曾经在我们网站开有个人专栏(点击查看),对于这样一位实力强大的网友,我也没有礼让三分,连续抛出七个深度思考问题,看他如何接招?

1)看你以前的文章,似乎对自主品牌特别关注。现在,合资车纷纷下探价格,或者通过推出低端车的方式来挤压市场份额,你认为自主品牌的突破口在哪里?

合资车下探价格,推出低价车,挤压自主品牌生存空间的现象其实一直都是存在的。例如,过去十多年时间里,八十年代的老捷达,老桑塔纳仍然当新车卖就是个好例子。只不过最近的变化是新捷达,新桑塔纳和各家品牌众多多代同堂老车型改头换面继续挤压。在这种情况下,自主品牌的突破口在于发挥“新”的长处,第三方机构也应该发挥出其鞭策作用,试想如果CNCAP在2005年就做捷达和桑塔纳的碰撞测试,也许这些陈旧车型被市场所淘汰所需要的时间会大幅缩短。与此同时,消费者的观念也需要改变,媒体更应该传达真实的对比试驾感受,有助于消费者开拓视野,当然直接说大实话可能会得罪一些金主。

因为最近回国的租车经历让我感受颇深。今年回国休假我们全家陪父母去了一次三亚,由于人数众多,租用了两辆车,一辆是名爵GT 1.5T自动,另一辆是斯柯达昕锐 1.6自动,售价都在10万元左右,租金也都不相上下。六天时间里,之前说好了这两辆车我和我太太交换驾驶,但是我驾驶昕锐的时间明显更多一些。因为我们都更喜欢开名爵GT,所以我就只好发扬风格求其次了。

《有钱MM网友访谈录》:Carzone,技术大神来报道

这两辆车虽然售价接近,但是在车型等级上就高出昕锐一级的名爵GT,不仅空间更大,动力输出更流畅,转向更灵敏,驾驶起来相当轻快。外观,内饰以及配置,名爵GT都算跟得上时代。相反,昕锐明显还停留在十年前小型经济车的水平,空调内外循环切换还是手动滑块控制,基础到不能再基础的仪表盘连平均油耗也不能显示,这让我不禁想到当年的赛欧。如果说昕锐还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就在于悬架吸收震动的能力略好于名爵GT,以及关门声比名爵GT稍稍利落(要知道大众在车门覆盖件内侧的止振片可不是白贴的,左右巴掌大的两片就吃定敲门板和听关门声的外行),不过也就仅此而已。甚至在油耗上,两车都没有什么明显差异,当然也都不怎么样。

如果10万元预算,让我在这两款车里选择一辆,我会毫无疑问的选择名爵GT,然而再查阅2014年两款车的全年销量(名爵GT 5000辆,昕锐78000辆)。现实很骨感,我的选择只代表6%,94%的人选择了昕锐。但是我想这中间相当一部分人选车盲目到只看品牌,甚至只看什么系,因此可能连试驾名爵GT的想法都没有。如果每个人都有我这样几天的对比驾驶体验,相信选择会大有不同,而这正是一些潜心造车却鲜有问津的自主品牌非常尴尬和憋屈的地方。

2)这个问题你来回答应该很具代表性,从切身角度来讲,你觉得买混合动力车划不划算?

这个话题我在我的车库文章里曾经讨论过,结合回帖的反馈,划不划算这个问题的确得因人而异,因地而异。从我的角度分析,买混动车无疑是划算的,所以我买了普锐斯和雷克萨斯RX450h。这两辆混动车我都很满意,当然在国内我不会推荐RX450h,以排量收取的消费税导致综合税率太高,相当于买一辆RX交一辆RX的税。尽管RX450h的油耗也就跟我之前在海南租的昕锐差不多。在国内20-25万购车预算,我推荐普锐斯和尊瑞,尤其是广州购买尊瑞还有1万元补贴的土政策。当然如果只有10万元左右预算,不妨看看这一价格区间比较靠谱的几家自主品牌的新产品,所谓几代同堂的经典款或者国内特有合资车型最好慎重考虑,在国外停产或不销售都是有原因的。

《有钱MM网友访谈录》:Carzone,技术大神来报道

不论是普锐斯还是RX450h,我都习惯横向参考对比车型的配置和售价,例如普锐斯比当时备选的马自达3高配税后高3000加元(包括安省2000加元退税),即10%差价,其中普锐斯的配置比马自达3更丰富,油耗,保养和保险更低。实际使用情况与我之前的预想差不多,购车三年后就已经收回与马自达3的差价,并且在之后以每年节省1000加元或更多的状态维持到退役。更重要的是,我开着一辆更有意思的车,如果当时选择了马自达3,也许我现在已经厌倦了,盘算着是否换一辆普锐斯或者雷克萨斯CT200h都有可能。RX450h的售价比对比车型稍高,但是差价却不算太多,混动系统所节省的燃油费用和保养费用(PS:RX450h的保养费用与普锐斯差不多,看似逆天但却的确可以如此),不仅可以填补月供差价,甚至更低,因此更没有理由不选择混动车了。

《有钱MM网友访谈录》:Carzone,技术大神来报道

前面说因人而异,是因为上面都是以我的购车需求(长期使用)和用车情况(每年1.6万公里)来分析的,我购车时很明确将来替代普锐斯的将是某款电动车,现在来看普锐斯可能还要在我这再开上好几年,而前两年新购置的RX450h相信会更长时间,因此对于两三年就换车的不一定适用。

关于这个话题的详细分析和讨论,可以参看我之前写过的车库文章和回复:

《混动车省油不省钱?四年后再谈购买决策》

《算一算:新能源车能为你省多少钱》

3)既然谈到混合动力,不如再来说说与之相关的国家政策。你觉得我国现在对于新能源车的政策补贴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我国现有对于新能源车的政策是将国家补贴和地方补贴直接抵扣车价,其实这种输血的方式是变相拿全国纳税人的税金补贴给车企增加利润。正是有这样的直补,厂家在制定售价时也往往高于市场预期,从而就催生出某些厂商3/4纯利润来自政府补贴的怪现状。另外,不同城市间差异巨大的地方补贴,也会因异地上牌造成地补流失外地的问题。

更为严重的是,在公共充电装置仍未达到实用规模,甚至连家用充电装置和停车位都不能保证固定且安全时,为了达到时间表规定的新能源车销量目标而简化审批程序,自然会出现为上牌而买插电车,却因没地充电当普通燃油车开这类钻空子的漏洞,而纯电动车则继续因无法充电就没法用而滞销。对于后一种情况,如果继续在充电条件上放水,无疑会增大补贴浪费的风险,如果在充电条件上收紧,新能源销量目标可能又无法达标。如此夹生的现状,着实让有关部门骑虎难下。

对于插电车和纯电动车,加拿大其实也有相应的退税和发放合乘线车牌的鼓励政策,而且金额比几年前对于混动车的退税力度更大,但是这是建立在真实充电装置固定且安全的前提下,对于居民没有家用充电条件(例如仅有停车场车位)不要说获得退税,连4S店都会打消销售的念头,因为都不想惹骗税的麻烦。另外,对于混动车的支持,国外也有相当成熟的经验,可以完全不需要政府对厂家的直补,只需要在税收上做些减免就可以获得鼓励效果。

《有钱MM网友访谈录》:Carzone,技术大神来报道
【购车两个月后,如期收到来自政府的2000元退税支票,国内车价内与车价外税收重重,从中分杯羹给消费者,换来30%-50%的燃油节约,这才是立竿见影的节能减排】

以我在2010年购买的普锐斯为例,我所在的安大略省采取的是将普锐斯税后车价中包含的6%税款返还给车主,相当于政府对于混动车只收取7%的税款,而常规动力车型则全额征13%增值税税款,从而起到鼓励用户购买混动车的目的。同样是售价3万多加元的车型,普锐斯可以获得2000加元的退税。对于混动车,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并没有单独设立资金补贴车企,也不需要挪用其他纳税人的钱来进行补贴,只是简单的在增值税环节少收了点税,就在终端价格上降低了6%,车主则从低税率上得到实惠,弥补了部分混动车与常规动力车的成本差价。

4)再来说说电动车,典型的代表就是特斯拉。但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特斯拉已经处于连续亏损状态,中国区总裁也连续易帅,这预示着什么?它未来在中国的道路,应该怎么走?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陆续建设的加油站已经形成遍布全球的覆盖网。要革内燃机的命,电动车需要一个甚至比加油站网络更密集更便利的充电网络的支持,然而这项工作才刚刚开始,可见这将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因此推广电动车产品不是简单的销售和补贴,还有电动车生态圈的建立,隐形的成本将是吞钱的巨大黑洞。

《有钱MM网友访谈录》:Carzone,技术大神来报道
【特斯拉在多伦多最繁华的购物中心建有销售店,销售人员做的的最多的都是答疑解惑的工作】

特斯拉正在经历一个汽车企业从无到有的过程,而其产品又仅仅是市场容量有限的高性能电动车,因此在开发,生产,售前,售后,以及宏伟的快速充电站计划,如此大规模的资本投入和小批量的产出不成比例,自然会出现连年巨亏的情况。当然只要特斯拉烧钱烧得起,在经历这个成长的过程中就不会计较眼前得失。现阶段的中国市场对于特斯拉来说并不是一个大市场,但是经营这个市场的投入缺失毫不亚于在美国本土的投入,现在的问题是特斯拉是否有决心和能力在中国砸重金再铺一个大摊子,更大的问题是土豪们的耐心和好奇心还能保鲜多久。特斯拉未来在中国的道路,我想可能只受一个决定的影响,那就是:继续烧钱还是烧不动了?

5)最近你看起来很忙哦,还有没有关注什么车子?为什么会关注它?

我最近关注的仍然是各种混动车和电动车,关注混动车是因为很多朋友总是向我咨询关于混动车的各种问题,关注电动车是因为这的确是我下一步换车的目标,完成理想的“一辆电动轿车+一辆混动SUV”高效环保家用车组合,不过我之前可能过于乐观,虽然我现在的房子终于有独立车库并且具备安装家用充电装置的条件,但是我还没有找到一款能让我非常满意的电动车,我想可能还得耐心等上四五年。

6)近些年有没有回国来看看?你觉得,国内外的交通环境,汽车文化有什么不一样吗?

正如前面所说,刚刚在圣诞假期回国休假归来,基本上天天在国内开车。国内和国外的交通环境和汽车文化的差异都可以用复杂和简单来分别形容。国内的交通环境复杂,总会看到有人频繁变道,抢道超车,超速行驶,急刹急停,忙得不亦乐乎。道路上汽车,电动自行车和行人混杂,并且体态越看似弱势的,行为却越强势,行人可以拖家带口随意横穿马路,电动自行车能在车流中自如穿插,因此在国内开车的确是要格外当心。其实“红灯停,绿灯行,各行其道”这些都是基本的规则,同时也是常识,如果不论司机还是行人都能自觉遵守,做好自己的那部分,行车环境就可以大大改善。

十多年前我在国内考下驾照,随后又在加拿大拿到驾照。对比来看,在国内考驾照考的是技术,各种倒车移库,陡坡起步,单边桥,还练就一身半离合在人群中穿行的本领,在国外考驾照发现这些驾驶技术都用不上,停车只要能“倒栽葱”头进即可,路考路线是哪僻静往哪去。但是路考中,如果暴露出丝毫观察不仔细,忽视安全,违反交规的苗头,就会直接挂掉。在加拿大考驾照考的是安全意识,因为只有当这些交规背后体现的安全意识都被每个司机变成习惯并且付诸实践了,简单又安全的交通环境才能潜移默化的形成。

在我看来所谓汽车文化,它应该是人们对汽车的理解。这种理解有知识上的,更有态度上的。拜国内如火如荼的汽车网站和论坛所赐,加上国内消费者买什么都要懂一点的防坑意识强,不论是正确的汽车知识还是错误的知识在国内现在已经是铺天盖地,虽然在我看来错误或者说不准确的貌似更多一点。相比之下,国外的汽车网站其实充其量就是新车评这样的规模,论坛更是一小撮拥有同车型的车主交流的平台。更专业更纯粹的知识分享环境,口水仗和骂战也自然罕见,因为这样和谐的环境下,爱好者都是明白人,托和黑想要误导的空间都不多,想互喷最多也就在Autoblog博客新闻后面的留言栏里吧 :)另外,在国外选车和用车的过程简单很多,人们不需要知道双叉臂,多连杆,拖拽臂悬架的区别是什么,照样不纠结的选车,并且可以把车开得很顺心。汽车更多是属性是代步工具,人们喜欢什么买什么,买了之后就天天开,开着觉得好自然有推荐,正亦如此在国外需要花时间和精力伺候的车口碑往往也是不好的。有时在国内论坛看到某些车主为了解决车的故障,下车间蹲点,甚至自学成才跟厂家工程师讨论对峙,晚上还回家发帖维权,不禁让人觉得这买辆车怎么跟请个爷回家一样,未免在折腾车上花的时间太多了。

相比对汽车知识上的理解,我认为对于用车态度上的理解其实更为重要一些。发达国家汽车保有量和普及率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达到接近饱和,完善的汽车社会体系也已建成。我国现在还处于汽车市场疯长期,没用车经验的首次购车者仍是车市主力,不过随着汽车价格继续下降,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汽车,相信最终汽车在国内也会回归代步工具原本的简单属性。越来越多的人会开始意识到:开车,开什么车,只要在路上就都没什么好特殊的,与行人一样,都得遵守交规。司机面对行人礼让三分,当然行人也应该在人行道里好好走路。行车在路上,不会效仿转个小弯都能把车开到沟里去的“找到感觉男”,尽管广告和媒体天天操控运动不离口,但是自己头脑得清醒那些不过都是有事没事的找卖点。况且开的也不是赛车,驾照更不是赛车驾照,因为公路终究不是赛道,加油站不是Pit房,超市门口更没人会挥舞着不是黑白方格棋等待你的到来。在我看来,摘掉各路广告商和媒体人为地在汽车上贴的众多标签,汽车文化的成熟本身就是一个对汽车认知从繁到简的过程。

7)最后,咱们来点轻松的话题,在新车评网,你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

《有钱MM网友访谈录》:Carzone,技术大神来报道

最难忘的事应该还是2010年底拼月度积分冠军抢宝马M3车模的那次吧。现在改为积分兑换的“欢乐送”了,不过想想当时熬夜拼冠军的确蛮刺激的,当然我现在没这个精力了。当时新车评的积分靠回帖星级和车库文章星级获得倍增,各位大神接近月底比着发高质量车库文章和详细回帖也是挺拼的,稍不留神就名落孙山。说来也巧,这次回国我把放在国内新车评寄给我的车模都打包带到了加拿大,因为我终于为它们亲手搭建了一个可以从盒子里走出来的“停车楼”,如今十年以来于中美加三地收集的车模成功会师。当然里面最精致,同时也是价位最高的仍然是这款京商的宝马M3安全车。

访谈结束。

我们的执行总监阿聪曾经用这样一句话评价Carzone,“一个拥有严密逻辑体系和强大脑容量于一身的人”:网友们称他为大C,看他的文章都会脑洞大开,脑补知识。如今看来,一点也不假。生活中的他,其实对机器人和飞机也有一定了解,如果不是采访的题材有限,真想跟他聊上半天。

最后,再次感谢Carzone的善意帮忙,以及大家一如既往地关注与支持。各位潜水的老朋友们,不如就趁现在冒个泡呗。

标 签 网友   网友访谈  
关注电动新车评,玩转电动车
未知的车型 有兴趣?
是否要放弃奖励
全部填写问卷才可以领取哦
确定放弃
再看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