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车库

话题31227条    关注917人

+关注
话题

朝圣之行——大赛车博物馆

今年,一个东方城市再次出现在WRC赛程之中;17年前在京城举办的那场“默默无闻”的世界级拉力赛将在9月回归,对于WRC来说,中国站的回归是一件大事,而在中国,WRC在中国的重现似乎并不是什么“大新闻”。或许除了F1之外,并没有其他能引起大家注意的汽车运动了;这说法当然不包括一众车迷,但数量不多的车迷群体并不能支撑起其他赛事的人气;中国大陆的汽车运动氛围就如娱乐圈那般,被明星化的F1车手所带领,这也就是同在上海举办分站赛的WEC上座率低得吓人的主要原因;我也因此对WRC中国站的“耐久度”表示担忧,在中国大陆,没多少人会想去看一场“肮脏”且没有人气车手的拉力赛。

话扯得有点远,但也不是随便扯的;因为今天我要说的是一场拥有接近63年历史的汽车赛事,而这场赛事恰是在澳门举办的格兰披治大赛车;这是华人世界里最具影响力的汽车赛事之一。说来惭愧,自称热爱格兰披治大赛车的我至今未曾到现场观看过这一年一度的赛事;此次到大赛车博物馆“朝圣”,算是今年现场看大赛车的计划的前期准备。卧槽,不小心漏题了,铺垫写不下去了,直入主题吧。(文中所用赛事图片来自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官方网站,博物馆内图片由本人拍摄)

大赛车博物馆位于澳门大堂区高美士道的旅游活动中心内,恰处于闻名世界的东望洋跑道的中心位置,地方不大,但有着足以让人了解澳门格兰披治前世今生的丰富展品。

从口岸到大赛车博物馆的交通方式只要动动手指就能在某某地图上找到,这里我就先讲一下格兰披治的起源。1954年,是大赛车的元年;这一年有三个玩车的外国人喝着咖啡聊着天,突然想把澳门的几条街封起来做跑道、玩游戏;而这三个家伙还真就写信给汽车会寻求帮助了;而一个叫Paul Dutoit的家伙收到信之后还真就跟他们一起去街上浪了。浪了一圈之后,这位Dutoit先生说:“矮油,这不就是翻版的摩纳哥嘛?还玩什么游戏啊,直接搞个比赛吧!”于是Dutoit找到了澳门级别最高的那个警察,说要弄一条Guia Circuit,也就是东望洋赛道;这警察还真就同意了。于是在当年10月,随着首届赛事的举办,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诞生了。

在那个时候,这场赛事就如上文提到的那三个家伙的设想那样:更像是一场游戏。参赛车型种类丰富,车手也大多是业余的;51圈的赛事由勒芒同款的发车形式开始,而仍有部分非铺装路面的赛道又有几分“拉力赛”的味道。可以说早期的澳门大赛车就是一场盛大的汽车运动嘉年华。

后来,随着赛道路面的改善以及专业比赛规则的引入,越来越多的专业车手和车队前来参与澳门大赛车。后来,随着电单车(摩托车)赛事和方程式的加入,澳门大赛车的规模越来越大。直至今天,格兰披治大赛车依旧是亚洲最重要的赛车活动之一,而且必将继续发展壮大。

澳门大赛车的早期历史就说到这里,博物馆才是这篇文章的主角;接下来我会重点介绍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展品。

首先,这台红色的Triumph(凯旋)TR2是首届澳门大赛车的冠军座驾,葡国车手加华路驾驶这台战车首先完成了51圈的比赛,夺得冠军。这台搭载4缸引擎的英国小跑车在当年的赛车爱好者群体中以其相对“平民”的售价和同级别不俗的性能而广受欢迎。从车上简陋的头盔可以看出,当年的汽车比赛是极其危险的,尤其是东望洋跑道这样的街道赛,更是对车手技术和勇气的巨大挑战。

这台AE86没有“豆腐涂装”,但它参加了1992年和1993年的东望洋房车赛。由于临近日本,且同时具有地少人多、街道狭窄的特质,港澳地区的用车文化受日本影响十分明显。身材小巧且价格低廉的日本车深受港澳人士的喜爱;也由于日系性能车便宜善跑易改装,赛车的门槛大大降低,以致各类经典日本街车逐渐成为澳门格兰披治房车类赛事的主角。这是日系在港澳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接下来我们看看澳门大赛车最经典的赛事之一:方程式。方程式赛车是最专业的赛车类型之一,与门槛较低的房车赛不同,方程式少有业余车身的身影。就如同我们以一条高级方程式来鉴别学霸一样,能把方程式赛车玩得溜溜的人也是赛车界的高高手。

首先我们来膜拜一下这两台红白相间的Lotus 22,它们可是叶德利的战车。什么?你不知道谁是叶德利?这可是为华人赛车运动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物。让我给你一一道来。Teddy Yip 叶德利先生是一位马来西亚籍华人,对于不关注赛车的人来说,他在商业上的成就或许更为显眼——与霍英东、何鸿燊及叶汉一同创办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这公司的名声有多大就不需要我说了吧?不过在这篇文章里,叶德利先生的商业成就不是重点,重点是他从50年代开始的赛车生涯。叶德利先生于1955年开始参加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那时候,他的战车是一台Jaguar XK120。

尽管叶德利先生未曾在大赛车中取得胜利,但刺激的东望洋跑道无疑激发了他对赛车的热情;70年代初,叶德利先生决定赞助Vern Schuppan参加Formula 5000系列赛(也就是后来的F1),而到了1976年,在Vern Schuppan赢得Rothmans International 系列赛的同时,叶德利先生决定建立他自己的车队,那就是著名的德利车队(Theodore Racing)。1977年,叶德利先生委托Ron Tauranac为德利车队打造了第一台一级方程式战车:TR1,成为首支华人组建的F1车队。但在强者云集的F1世界里,德利车队未能成为黑马,在进入F1的首个赛季一分未得,甚至未能完成一场比赛,但直到1983年,德利车队依旧坚持参加了5个赛季的比赛,并在1981年和1983年各夺得一个积分。可以说,在所有华人组建赛车队伍中,德利车队是走得最远的一支。

除了进军F1之外,德利车队还参与了印地赛车及F3等方程式赛事,而澳门大赛车作为德利车队的“主场”,也获得了叶德利先生长期的大力支持;甚至可以说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能延续到今天,叶德利先生的帮助起了重要作用。

1983年的澳门格兰披治太平洋方程式正式转变为FIA三级方程式(F3),在这一年,德利车队带来了一位实力超群的年轻车手:冼拿 Ayrton Senna。

1983年的首届澳门F3大赛由冼拿驾驶着万宝路涂装的德利 TR3率先冲线而落下帷幕,这台同样由Ron Tauranac设计的F3战车在冼拿的操控下发挥出强大的实力,这是德利车队历史上最光彩的一幕。

澳门大赛车被一些人称为“顶级车手的摇篮”,1983的澳门F3冠军冼拿最后被誉为车神,成为方程式赛车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而当时同为年轻车手的舒麦加(Michael Schumacher)也在1990年的澳门F3大赛上演与死敌夏健伦(Mika Hakkinen)的激烈缠斗。比赛最后舒麦加和夏健伦的相撞也成为澳门大赛车乃至世界赛车史上的经典。

除了车神和车王,参加过澳门大赛车的著名车手还有Alan Jones、David Brabham、David Coulthard等,甚至是WRC的王者Sébastien Loeb也在2013年参加了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

除了房车赛和方程式,电单车赛也是澳门大赛车的经典赛事;在几乎没有缓冲区的东望洋跑道上驾驶电单车进行比赛,在我看来是比在东望洋开方程式赛车更需要勇气的一件事,但尽管如此,每年都有许多专业或业余的赛手前来挑战东望洋跑道。在博物馆的这个区域摆放着很多冠军座驾,而其中唯一一台被放置在旋转台上的便是1967年首届澳门格兰披治电单车赛的冠军—日车车手長谷川弘的座驾。

由于我对这类赛事了解不多,在此我就不献丑了,只摆出图片,至于对此赛事有了解的朋友,欢迎与我联系,分享知识。

作为一个赛车博物馆,赛车模型是少不了的,正如我常说的:模型是除真车外最佳的汽车文化载体。因为模型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立体的感受是深刻的;然而这里的赛车模型并不多,或许在有着丰富实物的情况下,模型仅仅是一个小辅助罢了。

大赛车博物馆的展品我就讲到这里,是的,我没有把所有展品一一详细介绍给大家,但我认为图文毕竟是生硬的,我的感受不是你的感受;想要感受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的魅力,始终是需要亲临现场的。最后我要说的是一些个人感受。

到澳门旅游的大陆游客都是以赌场和购物区为目标的,大赛车博物馆所处的旅游活动中心旅客稀少;博物馆内更是少有参观者。其实当天还是有一撮游客到大赛车博物馆参观的,但他们的真实目标似乎是旁边的葡萄酒博物馆,因此这些游客面对眼前丰富的展品除了“哇,好帅”的感叹之外,便没有深入的观展。在我去年一篇关于港京拉力赛纪念行的文章中曾经提到:中国的汽车赛事已从当年的一片空白发展到拥有独立汽车赛事的时期;泛珠三角赛车节、CTCC、CRC拉力赛···中国的汽车赛事正在不断向前发展;但总体来说中国的汽车运动宛如仍未学会走路的婴儿,与深入港澳居民生活的格兰披治大赛车所截然相反的,中国的赛车运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认为大陆发展汽车文化需要的不是全面的改装合法化,不是建立多少汽车赛事,不是要新建多少新的赛道,而是要让现有的东西进入人们的心里。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我们聊车的时候不是讨论它的铁皮有多厚,我们用车的时候不是只开不修,我们会很乐意和别人谈论我们第一台车的故事,我们和朋友谈论的话题不再只有足球和篮球,我们支持车队就像支持球队一般;到那个时候,属于我们的赛车文化,乃至汽车文化才真正形成。或许我写的这些东西没多少人会认真看完,或许根本没人在意,但有人开了个头,就总有人接上;汽车文化的宣传不是靠单一的说教,而是互相的分享和交流,喝着茶聊着天,氛围就出来了;这不就是最好的宣传么?

全文完

图文:老广斌少 如需转载,请先与我联系并注明出处,谢谢

收藏

2016-02-26

0

你轻轻一赞
是我大大的动力

我关注的部落

登录关注部落,才有更多签到。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