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车库

话题31227条    关注917人

+关注
话题

观致之流程里的秘密-觉得长知识

一位在宝马工作17年的中国人,一位深度参与观致研发验证的技术专家,从观致3谈中国自主品牌的研发问题 《汽车商业评论》记者贾可刘宝华 对现在的中国汽车界来说,董显铨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因为在他职业生涯巅峰时期,中国汽车市场和传媒远未发展到今天这样发达的程度。 73岁的董是技术专家出身,1963年~1981年在中科院力学所从事震动研究工作。1981年赴德国联邦材料检验院从事研究,并担任柏林工大客邀讲师。 从1986年开始,董进入德国宝马汽车公司,一干就是17年。前8年从事研发,专注于结构动力学、噪声与震动及研发流程的制定,先后参与宝马3系、5系、7系、8系和Z系的研发;后9年转向管理,1993年~2003年任中国事务专员,1997年~2002年间成为宝马驻华首席代表。 从宝马退休后,董先后在吉利、长安和奇瑞等多家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公司担任顾问,现为观致汽车公司特邀顾问,参与研发、验证。 27年汽车从业经历、9年德系豪华车一线研发经验让董显铨成为汽车性能、尤其是NVH方面的顶级权威专家。董希望发挥余热,以他在德国30多年的工作学习经验为中国自主品牌发展做出贡献。 技术上的偏执让他对自主品牌产品一直报以挑剔目光,直到观致出现,他才如释重负地说:“我们终于做出了一款好车!” 《汽车商业评论》对董显铨的独家专访揭示了观致在研发、验证领域的诸多细节,大量信息为首次披露。作为商品的观致3是否成功还有待市场检验,但对于一个顶级技术专家而言,作为产品的观致3已经在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中做到了极致。 我们认为,唯有还原对话原貌,才能最大限度将读者身临其境地带回观致研发过程。以下为节选的访谈实录。 差距在流程、验证、调校 《汽车商业评论》:我之前跟郭谦总交流,讲到了两个方面内容,一个是自主品牌道路的问题,还有一个是新品牌的规划问题。现在观致车上市了,而且各方面、各个程序都显示出打造这个品牌的逻辑是一致的,我对观致的担心一是市场营销,二是质量的一致性。在只有一次市场机会的情况下,后面该怎么做? 董显铨:怎么来看待观致这种发展模式,我个人认为跟我们国内汽车业发展的态势有关,我2003年离开宝马,在三家自主品牌企业分别服务了2年、6年、2年,现在在观致做特邀顾问。对自主品牌我有一个详细的统计,所谓能成功的车型也就占1/3、1/4。 成功率低是因为技术和品牌的差别很大。我是搞研发、搞性能的,从我感觉到的差距就是流程不完善、验证不足、缺少性能调校。但观致这个车比较特殊,我看到第一辆样车,基本性能都到位了,这是自主品牌很难做到的。 但事实上这么多年,自主品牌还是一直在进步的。 是在进步,但很多在走弯路,影响进步效率。 讲一点流程,欧洲车标准研发周期是60个月,其中8个月用来做目标协调。所有零部件是有目标值的,这个目标值有什么功能、什么性能,互相之间是有冲突的,我们管这叫目标冲突。解决协调各部门报上来的目标冲突需要8个月时间,还得有实物验证。我们的零部件和整车验证都亟待提高和完善。 我在宝马研发做了8年,当时研发一共6000人,其中2000人搞验证,欧洲公司做车都是类似的。用台架把四大总成分系统、分模块分别进行功能、性能、可靠性三大验证。每个零件要验证,两个零件组合起来就是一个部件,部件组合是系统,可大可小,比如刹车系统,动力总成又是一个大系统,都要验证。 自主品牌就我接触到的情况是,零部件验证就不够充分,研发基本功差得太多,没有找到真正的一条路子,做出一辆扎实的车来。 为什么说我们还有差距?我举个例子,空调一开一关的噪声差,德国车一般差1~2个分贝,感知上能够接受的大概是3~4分贝,国产车以前是差8个分贝,现在朝着5分贝、4分贝努力。我接触过的车里面,长安的逸动、奇瑞的艾瑞泽7已经在这个水平上。 怠速噪音现在国内车平均能做到41分贝了,个别车39分贝,但是空调一开都完蛋,都在46~47分贝,各个公司都在解决这个问题。 这是很难的难题吗? 这是一个难题,还有一个变速箱的啸叫和敲击声,都只解决到一定程度。这是个古典题目,国外车也有一个解决的过程,现在都解决了,中国车还在解决中。 国外车解决这个问题也没有什么诀窍,就是把这个分析研究得很透彻了。关键是搞清楚噪音为什么超,为什么空调一打开就上了8分贝。 这就需要通过验证解决,我要把空调噪音从8分贝变成3分贝,降5分贝这个目标要分解,压缩机降多少、风扇降多少、传输性能降多少?要一个一个零件做,最后还是要回到研发的流程上。 你的意思是观致这方面比较成功? 观致之所以成功,最核心的就是流程做对了。我认为它完全是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的,跟我接触到的欧洲流程完全一致。研发之前,它有一个目标设定,要设计自己品牌的定位,要知道竞争对手的情况。 比如说设计NVH,整车怠速噪音目标设定到41分贝,接下来发动机定多少?变速箱定多少?然后再定各个部件的噪音,比如胎噪,再确定到每一个零件上。每定一步,就要量化成一个目标协议,要签署,白纸黑字的。 其他企业不是这样做吗? 很多企业没有目标分解的能力,分解不出来,这是体系问题。观致是因为有一批成熟的人,带来了成熟的流程。 我跟观致接触,施可(观致汽车车辆工程执行总监)以前是宝马M系的底盘负责人,我们以前没见过面,但我俩见面一谈,好像我们一直坐在一个办公室一样,因为流程是一样的。 什么叫流程 《汽车商业评论》:那什么叫流程? 董显铨:什么叫流程?流程就是做一件事情,或做一个东西最有效、最高效的一个规律性的方法。它包含四个内容:做什么?什么时候做?谁做?怎么做?这是一家汽车公司最核心的东西。 汽车研发分六个档次,从最简单的小改,改一个车灯,到全新车型,最完整的开发周期是60个月。前期是产品战略,先是方案阶段,就是预研。预研要分解,计算机验证、实物验证。 因为新车还没有出来,零部件实物验证的办法,美国人叫骡子车方法,德国人直译过来叫新车实验载体方法,直接在老车型上更换要验证的新零部件。比如要验证动力总成,把老车型总成拆下来换上新的,一个一个换,一个一个试。 这个过程要30个月,把所有风险方案都验证完,然后再开始设计,系统设计、模块设计、总体布局设计。 设计完还要验证,供应商的零部件验证,主机厂跟供应商的合同厚厚一沓,光NVH就有满满一页,包括什么呢?齿轮箱用电驱动在1米上空是多少分贝?装到发动机上多少分贝?每增加一个部件多少分贝?零负载、半负载、全负载各多少分贝?所有可以想到的条件全部写进去。 据我了解的不完全情况,至少一些自主品牌在这个环节不完善,供应商的东西不经过验证就拿来。 我经历过的最严格的验证,每一个轮子上六个台子,X、Y、Z三个方向,MX、MY、MZ三个扭转方向,24小时震白车身,10天OK,这个白车身的强度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验证设备的开发也很重要,是汽车开发水平的一个标志,道理很简单,只有四肢健全、内脏健全,这个人才能健全。 观致就是这样做的? 观致是在按这个流程走。前面这些做完以后投产启动、小批量验证,是第三个阶段了。 我见过国内一些厂家,这个阶段是10辆里面抽1~2辆,试性能指标,请总裁开,请经理开,开完以后再做20辆,验证冲压、工装、模具、装备、流程,然后大批量上市。 德国不是这样,下批量验证阶段要试100辆,试完再做200辆。观致小排量验证阶段做了120辆,技术人员试车。我也参加了,前段时间在安吉做内部试车,百儿八十个弯绕下来,全程13个小时,从早上到晚上,我心脏都受不了了。 我的职责就是挑毛病,一辆车开一圈下来打几个红牌、几个黄牌。任何一个车型,动力、操稳、制动等6大性能,里面包含200多个小项,几个红牌、几个黄牌,马上会诊。 每一项是10分制,主观评价6分及格,低于6分就是红牌。比如怠速噪音,主观评价7~8分是没有感觉,6~7分是有感觉,有干扰还是能工作,5分就是干扰得受不了了。我打分对应的是噪音分贝,43分贝对应6分,分贝越低打分越高。耳朵一听就知道多少分贝,工程师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 观致的怠速噪音在39分贝到40分贝之间,很好了。刚才只是说怠速噪音,整车NVH分为怠速、加速、匀速、胎噪、异响五大项,细化到小项的话,比如怠速噪音分为空调开、空调关、N挡、D挡等。最严酷的情况是在红灯面前打着D挡踩着刹车,噪音上去了,还有抖动。 匀速噪音分为时速60公里、80公里、120公里,市区60、郊区80、高速120。时速120的时候72分贝是及格线。 还有风噪、发动机噪音、排气噪音、进气噪音、气门噪音,变速箱是敲击声还是啸叫声,都需要分项评价。所有这些才构成NVH评价。 开完这趟,我心里一块石头落地,我说我们终于做出一款好车了!我参加过观致8轮试车,真是欧洲水平,就是我在宝马开发车的感觉。为什么呢?它很多东西是麦格纳做的,麦格纳给宝马代工X3大家都知道,它的体系是一样的,是有血缘关系的。 观致的经验 《汽车商业评论》:也有别的厂商找麦格纳做车,为什么你只说观致成功了? 董显铨:现在说观致为什么成功,我认为有三大要素。 第一是高效的流程。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宝马的流程得了美国商业大奖,相当于奥斯卡,叫做GPE,就是产品开发流程。从那以后,各个公司都在效仿,这个东西又流传到麦格纳,麦格纳再传给观致,所以是有来源、有传承的。别的厂商也找麦格纳做,但它做的是这一小块儿、那一小块儿,而流程是全环节的,你一个环节搞砸就全砸了。 第二个因素,所有这些实施全靠项目管理,严格说国内汽车工业,我没有看到像样的项目管理。德国包括麦格纳研发中心的人员分为三类,项目管理师、设计师、工程师,是个三角关系。项目管理师是指挥,谁负责模块、谁负责发动机、谁负责性能,由他来协调。 国内的项目管理往往是行政领导,指挥不动。比如你是发动机所的,让你去2.0L发动机项目组干干,再去3.0L发动机项目组干干,你人事关系在发动机所,你会有恃无恐,只要所长看好你,项目做得好不好无所谓。 国外不是,搞2.0L发动机项目,你从进入开始,绩效评定都是项目组来管,项目管理有完全的财权,设备调动、人员调动、财务调动都要听他的。 西方开发一个车,从项目启动到上市前是7年,上市到退市是7年,前一半完全是支出,后一半完全是收入,项目总监要负责这个车型14年的所有财务。所以这个项目负责人是终身制的,要签卖身契的,否则你不能担任总监。 但是观致没有用7年时间。 观致没用7年,因为观致不是豪华车,不要求有那么多引领潮流的全新技术,就是一个大众型的车,做出偏高档的味道。 这就说到第三个因素,有经验的技术团队,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观致研发时间缩短了。十几个技术骨干都是在德国企业做过项目总监、分总监、有过3个以上车型经验的。这个人才标准非常重要,人认识的过程就是首先跟着看,然后跟着干,然后部分负责,最后才能负责。 这个项目管理完全是欧洲的标准,我接触到的观致的人都很专业,项目管理分解非常清晰。比如NVH分了8大项,每一项最后要什么结果、完成的时间节点,每一项后面有红黄绿灯,这套东西太完整了,每个部门一看就知道在哪儿运行着。 很笨、很傻、很认真 《汽车商业评论》:你讲了流程、验证,调校怎么做的? 董显铨:主要是施可在做,我举个例子,操稳跟减震舒适性是有矛盾的:弹簧硬转弯就不飘,弹簧软,减震就好,但是飘。 操稳怎么测?第一,时速开到80~100公里,手放开方向盘,看它飘的程度;第二,低速转弯,上高速路不是要在立交上划圈吗,划这个圈要多少速度,好车时速80公里就上去了,操控不好的车要刹到时速40、30公里,不刹就觉得要撞到护板上了;第三,高速转弯,开到时速120以上,碰到一个急转弯不需要点刹车,这个中国不需要,在德国是要测的。 这次观致的车我在山路上跑,循迹性好得不得了,我很难相信后桥是扭力梁的,抓地感完全是欧洲车的味儿。 刚才说的是操稳,反过来就是减震。减震怎么测呢?就是过波纹,马路上有波纹,长波纹、中波纹、短波纹,短波纹就是红绿灯前面的波儿。还有过坎儿,小坎儿、中坎儿、大坎儿。小坎儿是小接缝,中坎儿是铁道,大坎儿是减速板,还有各种坑,都得过。 弹簧对这三种不同的坑、坎儿、波纹反应是不一样的,都得打分,10分制,有一项如果进入红牌就必须改善。 2月份刚过了春节去测,在海南一天900公里,从琼海出发上五指山,三亚下了高速路回来,换9次车,1小时换一次车,两个人换,观致的车和竞品的车来回换,来回对比,然后下来评价。 最后评价完,这个减震说不清楚,怎么办?我们找了一段高速路,就把三个竞品车,观致、速腾,还有一个什么车忘了,就这一段来回跑,让大家打分。 那段高速路比较颠,最后郭谦总说就这段路我们反复跑,先坐前面,再坐后排。这车早期后排减震不如前排,那就针对这个调,这就是德国人研究的风格,很笨很傻很认真,但是很解决问题。 最后试完之后,大家投票,弹簧弹性系数是多少,比那两个车又有什么差别,就这么调。 跟竞品比较出什么结果了? 各有千秋,比如说前排好了,后排不好,大波好了,小波又不好,一般顾客感觉不到这个。他们就认真到这种地步,就是让车在各种路况下尽量做到最优化。都试驾,同一条路、同一种路况,跑了一天路不一样,最后选了一段路重复跑。 测了几次、改了几次,到现在的样车,我觉得性能比速腾好,速腾重心比较高,有点发飘,抓地力不如观致。但是高尔夫比观致稍微好一点,它后悬是多连杆,一般人感觉不到,只有一个情况你可以感觉到,就是不平的水泥路面,过滤程度,多连杆跟扭力梁那个差别,车开多的人能感觉到,观致现在调校的这个程度一般人是感觉不到的。(这个竟然被YYP试出来了) 性能上我首选的还是抓地感和减震,再一个动力上换挡都是比较平顺的。我比了它跟速腾1.4T,1.4T来得快一些,它的低转速扭矩大,大概在1600转,我们是1750转。 我对观致这个车的评价是超值享受,因为大众化产品里面冒出来一个高档位的车,不是超值是什么? 一些困难因素 《汽车商业评论》:以你的专业程度和经验,性能是没问题的,下面就看制造一致性。 董显铨:你说得很正确,生产、制造一致性,这个说实话我是外行。我就懂研发,研发我最懂的是性能。 但话说回来,大的方面我也是懂一点的,我在宝马搞研发8年、搞管理9年,所以管理上我也清楚这个东西,我认为观致是国内自主品牌的一个突围,我很高兴有这么一个车出来。 他们这帮人太懂车了,那个外方老大石清仁,那么大年纪亲自跑,跟我讨论问题,我说这个,他说那个,过坎儿什么感觉。那120辆小批量测试他们跑了650万公里,什么测试都做了。 生产那边你接触多吗,了解多少,你觉得制造一致性问题怎么解决? 主管生产的是以前负责大众辉腾的,把他挖来就是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这个不光是生产的一致性,更重要的是性能的一致性、可靠性的一致性,有一套方法来控制这个东西。还有一个原来华晨宝马沈阳工厂的厂长,来观致解决设备生产工艺、生产组织。这块我了解得不深入。 那现在从商业角度探讨一个问题,如果一个车从一个好平台逆向做,第一它成本低,第二如果项目管理做好的话,它有没有机会? 很难。为什么?做不好验证。 德国企业有个数字,一个整车的采购价格大概2/3是在零部件,研发量50%在零部件,你想想零部件起多大作用?但据我了解,我们自主品牌零部件的基础,或者跟大牌零部件企业的关系,很难配合得好。 再一个,我们大部分企业还不是很懂如何给零部件标定标准、分解、验证。 你觉得观致现在不存在这些问题,如果这批老外走了呢?如何继续? 很简单,负责项目管理的人都还负责传帮带。比如负责NVH的那个老外,他手底下带了四个年轻人,都很能干,跟着一边看一边做,老外在指导他们。通过观致3这一个车做下来,至少整个流程他们就掌握了,只是还差经验的积累。 郭谦总非常清楚这一点,他说韩国汽车就是让三菱带大的,这些问题他都考虑到了。 很多事情需要慢慢积累,观致现在还很年轻,人才这一块现在是解决了,现在主要差的是设备的硬件能力,这个不是一朝一夕的。国内现在验证能力最厉害的是一汽,它的历史和积淀在那摆着。 观致怎么解决呢?按郭总的话,在项目管理的条件下,在条件可控的条件下,模块外包。像风噪,用同济大学的风洞来吹,但是目标值我得知道,设计得我来做,哪儿出了问题,我都要回来研究。像风噪这种东西别说观致,国内谁也做不了。 再比如发动机噪音,找泛亚实验室给做,它在广州有实验室,就测发动机的噪音分析。 还有一部分设备奇瑞有。现在外边有人说观致用奇瑞的设备。为什么要忌讳用奇瑞的呢?它的台架是新的,条件非常好,比如碰撞欧洲五星成绩,前期测试基本都是在奇瑞做的。 也就是说观致现阶段是一种轻资产、重研发的发展方式? 我认为是目前没有办法的办法,这不是几十个亿的问题,是几百个亿的问题,还得三五年时间。

收藏

2013-12-28

0

你轻轻一赞
是我大大的动力

我关注的部落

登录关注部落,才有更多签到。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