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车库

话题31227条    关注917人

+关注
话题

春天谈养生及俺的一些病案资料

逛XCP的各位TX,霜老养生课程又开班啦!想看中医在春天的养生是注重什么的吗?想了解中医是怎样看病的吗?正所谓经过路过千万别错过,赞过弹过千万别难过,咳咳,总之俺抱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心情与大家分享俺的读医心得,以供同好,不涉及中西医争论,不喜中医者请自觉绕过,如有前辈高人请不吝赐教指点。

先给大家看一看《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的这一段经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注释:

发陈:发者启也,陈者故也。指春阳上升,发育庶物,启故从新故曰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互文,指天地万物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广步:步履大而缓。

披发缓形:被:通“披”,缓:伸展,指松活官骸,以畅顺气血。

志:指心理思维等情志活动。

生:这里的生是指生发,即宣发舒畅的意思。

按:其实俺们平常都说保养身体为养生,养生只是其中一方面,事物的发展规律都经过生、长、(化)、收、藏这样一个过程,只养生不养长、养化、养收、养藏是片面的,无论什么阶段都应该保养,只是用养生一词以偏代全而已。

不知道各位TX看懂了多少?说实话这种比一般文言文更艰涩难懂的医古文实在蛋疼啊,不过越看越有意思。看不懂也没关系,下面听俺慢慢道来。

阳春三月,咳咳,现在也才农历二月开头。其实,按俺们祖宗的分法,春天,是指立春始至立夏前的这一段时间。在这大约有三个月的时间里,天气由冬天的严寒渐渐变为春天的温暖,日照也从最短的冬天渐渐变长,植物开始发芽生长开花了,动物开始出来活动找对象了,天地间万事万物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春天是让人胸怀舒畅的,春天是让人神清气爽的,春天是容易让人思春的……咳咳,这是春天里事物的特征,俺们的祖宗借用一个哲学上的表述方法来高度概括春天万事万物的一般规律特征,叫阳气生发。俺们人类身处于这天地之间,要想保身全形,当然也不能违背这一自然规律,而是要与之相适应。

要怎样做才是与春天的这种欣欣向荣的表现相适应,即俺们人身体的阳气也能得到生发的呢?《内经》就给俺们举了一些例子,比如夜卧早起。关于这个睡眠的时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俺们的祖宗一向所推崇的作息规律,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当然,无论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事忙,很难完全遵循,但俺们可以适当的调节。冬天日照很短,黑夜很长,就应该适当地睡长一点时间,到春天日照渐渐变长,睡眠时间也应当相应的渐渐缩短。但现代人最大的问题不是睡眠时间太长,而是上床的时间太晚,太短了。所以通常俺们会建议尽量早点睡,最好不超过11点上床。反而早上起床可以早一点。

早点起床干什么?俺们可能就赶着刷牙洗脸做早餐吃早餐,然后都赶在上班时间堵车……咳咳,包括俺也未能逃脱。但早上能不那么赶就别那么赶了,早点起床,多留点时间,披头散发,在小区园子里走上两圈舒展一下筋骨,通畅气血,也好让心境情志得到宣发舒畅。

按着这样的路子,概而括之,无论做什么事,在春天的这个时段里,都尽量让心境、身形、工作、生活、作息等等所有都得到舒展生发和顺满足,能生、予、赏,而切勿杀、夺、罚。能做到这样,就是完全和春天这个时间的大自然相适应了,这就是养春天“生”气的规律。

最后《内经》不忘提醒一下,如果不是顺从了这个规律,而是违逆了这种生发的自然规律,肝气与春气相应,肝气得不到舒畅,就会伤肝气,到夏天的时候就会有寒性的病变,夏天就难以奉养“长”气了。最后这一句涉及到中医发病学的内容,就不展开了,就是大家知道春天如果没有保养好到了夏天有可能会容易得病而且也会影响到夏天保养的效果就可以了。

其实,按照辩证思维来考虑,春天养生发之气,也应该适度而止,也不能生化无度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果农都知道,春天果树应该要得到充足的生长开花,但也要控制好枝叶的生长,果树枝叶生长得过于茂盛,会过度吸取养份,反而会使得结果减少,影响收成,所以对于过度生长的枝叶,果农会适当的裁剪的。只不过在春天,顺养生发之气要比起其他季节更重要。

——————————————————————————不知羞耻的分隔线————————————————————————————

下面给大家看一看俺的一些病案资料,水平不一定很高,因为只是俺有时无聊记一记的,但可以让大家了解一下中医看病的思维是怎样的思维模式。

外感风热一例

患者阮某,中年男性,2008-7-24日下午诊。

患者因感冒发热一晚于今早到医院就诊,予静滴克林、炎琥宁、地米等,口服芬必得、头孢克肟和银蒿清热合剂(某医院制剂),药后热不退反升,更出现双下肢红疹,延予诊治。诊见:发热甚而微恶风寒,T:38.8℃,汗出不畅,全身不适,咽微痛,微咳无痰,口微干,双下肢踝以下及足底见红疹稀疏,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症虽重而病位表浅,予辛凉发散可也,直书银翘散原方一剂,双下肢红疹考虑抗生素过敏,嘱停服之。药后即汗畅热退,二小时体温降至37.2℃,诸症大减。

此证并不疑难,倒是简单。写出来只是想说世人何太固执,总以为中医就是慢,西医才快。更不解许多所谓的中医(据说患者到医院看的也是中医)如此例者,搞这般的所谓中西医结合,以为将中医西化、中药加西药便是中西医结合,全然将辨证论治抛诸脑后。……现在做中成药的人啊,也只将中药西化了。炎琥宁是穿心莲提取物,说明书已经是没有中医的内容了,只能当作有抗病毒作用的成份药。而穿心莲味苦性寒,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顿咳劳嗽,泄泻痢疾,热淋涩痛,痈肿疮疡,毒蛇咬伤。如果说炎琥宁也同样有穿心莲的这些功效的话,用于此未免喧宾夺主,不顾辨证。某院的银蒿清热合剂,看来效果也不乍样,只怕也是脱离中医理论指导之作。

这是多年前的一个病例,当时俺自己也作了一些点评,很简单的外感风热,就是一个感冒发烧,症状看起来挺重,但病位表浅,现在大家到医院看这样的高烧,一般都吊吊针,吃吃西药,花上个一两百块的,大多数也好了,有不好的可能发展成支气管炎甚至肺炎,极个别的也可以发展成病毒性心肌炎什么的要病的疾病。但俺中医不管你是什么炎,即然辩出来的证是表证,就用发表的方药,效果怎么样?大家自己判断判断。当然有方某某之流的会说:这感冒是自愈性的疾病,不吃药也好,没证据证明就是你这一付药治好的。

妊娠外感两例

王XX,女,31岁,2009年7月15日初诊。诉全身酸楚不适半天,症见:身热不扬,T:38.2℃,汗出不畅,头晕重,全身酸楚、困倦,口干苦,不欲饮水,纳差,饮食口味改变,恶心欲吐,胸闷,腹胀,腰痛,月经过期不至,大便调,小便黄,舌质淡红,苔黄厚腻,脉濡滑数,予血Rt示白细胞、中性增高,尿HCG示弱阳性。诊断:妊娠并湿温予解表化湿,兼热清安胎为法,方拟藿朴夏苓汤加减如下:藿香12、厚朴12、茯苓15、青蒿12、佩兰12、扁豆花12、黄芩12、淡豆豉6、苏叶12、川续断15一剂,水煎服。2009年7月16日二诊。诉服后即汗畅热退,症见:汗出畅,无发热,T:36.4℃,诸症大减,神清气爽,无阴道流血,见舌苔仍见少许黄厚,脉滑略浮,再遣原方去淡豆豉之发汗解表,加淡竹叶12以加强清热之功一剂愈。

二李XX,女,20岁,2009年8月27日初诊。诉怀孕3月余,发热1天。伴咽痛、咳嗽。前一天晚上到急诊求诊,时T:38.8℃,查血Rt示中性比例例稍高,余无异常;B超示宫内单胎存活,予静注头孢曲松纳、Vit B6、Vit C等,症状无缓解来求诊中医。症见:发热,T:38.9℃,微恶寒,全身酸软不适,咽痛,咳嗽,咯少量黄稠痰,口干,头晕,头痛,无胸痛,无腰腹疼痛,无恶心呕吐,无阴道流血等,大便一日未行,小便黄,舌质红,苔薄微黄,脉浮滑数。诊断:妊娠并风温予辛凉宣散,兼以清热安胎为法,方拟银翘散加味如下:金银花12、连翘12、淡竹叶12、荆芥10、牛蒡子10、淡豆豉5、薄荷5(后下)、甘草5、桔梗12、芦根25、川续断15、苏叶12、黄芩12一剂,水煎服。2009年8月28日二诊症见:发热恶寒消失,T:36.4℃,咽痛减,仍有咳嗽,咯少许黄稠痰,余无不适,舌尖稍红,苔转薄白,泳浮滑。继予桑菊饮加味如下:桑叶12、菊花12、桔梗12、北杏仁12、连翘12、苇茎25、甘草5、薄荷5(后下)、牛蒡子10、川贝母10、苏叶12、川续断15、黄芩12一剂,水煎服。2009年8月29日三诊。症见:仍少许咳嗽、痰转少量稀白,余无不适,舌脉如前。予前方去苇茎、牛蒡子,加前胡12、紫菀12二剂而愈。

今年(2009年)门诊量渐有增加,尤其四五月份转热以来,外感病明显增多。由于岭南之地,气候潮湿闷热,所见湿温尤多,风温亦不少见。妊娠合并外感者亦属不少,因病人及医生均不敢冒然多用西药,便多转中医治疗。这两例便是其中的最典型者。大凡妊娠合并外感,总以辩证为主,所谓有是证,用是药,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同时也应注意其孕,总须防过药伤胎,故所治用药多轻,中病即止,同时重用紫苏、黄芩、续断等安胎药以作保全,不敢乱投虎狼而成杀人之手也。然细思之亦似有所失,这两例病人均无阴道流血之症,以续断止血安胎实似多余,有过虑之嫌,例一或可加生白术、陈皮行气化湿以安胎止呕,两例表解后苏叶亦当改苏梗以行气安胎。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啊~~~~~~

再来一湿温病例

2010-8-12日初诊

李XX,女56岁,因淋雨受凉后全身不适2天来诊

症见:身热不扬,T:37.7℃,汗出不畅,全身酸楚,咽痛,咳嗽,痰少难咯,呼吸不畅,胸腹胀闷,头重如裹,胃纳差,口干苦,大便溏泻,小便黄,舌质戏,苔黄厚腻,脉滑数。

诊断:湿温(卫气同病)

治法:清热解表,化湿解毒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味

白豆蔻12、藿香12、绵茵陈30、滑石30、木通10、石菖蒲10、黄芩12、连翘12、浙贝母12、射干12、薄荷10(后下)、竹蜂10、淡豆鼓6一剂,水煎服。

2010-8-13二诊

诉服药后微汗出,诸症减轻,仍感喉痛、前额疼痛,少许咳嗽,痰转白易咯出,身体困倦,T:36.1℃,舌如前,脉滑,上方去淡豆豉之发汗解表加白芷化湿止阳明头痛:

白豆蔻12、藿香12、绵茵陈30、滑石30、木通10、石菖蒲10、黄芩12、连翘12、浙贝母12、射干12、薄荷10(后下)、竹蜂10、白芷12一剂,水煎服。

2010-8-14三诊

诉服药后已无咽痛、头痛等,余少许咳嗽,痰白粘易咯出,身体仍困倦,无发热,舌脉如二诊。予上方去连翘、射干、薄荷、竹蜂、白芷,加茯苓、北杏仁、厚朴、制半夏、青蒿、佩兰、扁豆花,取藿朴夏苓化湿意:

白豆蔻12、藿香12、绵茵陈30、滑石30、木通10、石菖蒲10、黄芩12、浙贝母12、茯苓30、北杏仁12、厚朴12、制半夏12、青蒿12、佩兰12、扁豆花12

二剂,水煎服。愈。

最后是这几天看的一个寒包火的病例,今天随访已经痊愈。

王XX,女,34岁,2012-2-21 14:00时初诊

主诉:恶寒发热3小时

现病史:患者因春节期间过吃热性食物,兼晨间起床时不慎着凉,至近午出现恶寒发热,恶寒重发热轻,伴少许干咳,无痰,口干苦,渴饮水量多,无汗出,无鼻塞咽痛,无头晕头痛,无肌肉骨节疼痛,无腹痛吐泻等,胃纳尚可,大便量少臭秽,小便黄,夜寐安,末次月经6/2-11/2,月经无异常。

体查:T:38.4℃,神情疲倦,厚衣重裹,心率约100次/分,律齐,双肺呼吸音稍粗,舌尖红,苔薄黄,脉浮弦数,余(-)

诊断:外感发热(外感风寒,内有酝热)

治法: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处方:正柴胡饮合银翘散加减

柴胡12、防风12、陈皮6、甘草5、荆芥12、淡豆豉10、薄荷10(后下)、白芍12、金银花12、连翘12、芦根25、淡竹叶12、桔梗12、大枣四枚、生姜二片

一剂,水煎服。嘱清淡饮食,多饮温开水,避风寒。

2012-2-22 8:00时二诊

患者诉服药后1小时许即肢暖汗出热退,汗出量中等,恶寒消失,至晚出现腹微绞痛欲便不出,药渣复煎服药后大便一次,但仍不尽畅,量少臭秽,便后腹痛减,但仍腹中肠鸣活跃,仍少许干咳无痰,余无不适。

体查:T:36.8℃,心肺听诊(-),舌质淡红,苔薄黄微腻,脉缓滑。

表证大减,里热引动,继应减轻发表之品以防过汗伤正气,加重清里热以解余邪。

处方:原方去荆芥、淡豆豉、姜枣之发表,加黄芩、枳壳清里:

柴胡12、防风12、陈皮6、甘草5、薄荷10(后下)、白芍12、金银花12、连翘12、芦根25、淡竹叶12、桔梗12、黄芩12、枳壳12二剂,水煎服。

最后一个病例才是比较规范的记录,因为比较新鲜,俺可以写得详细一点,其他的只是很简单的记了一下。这些病例俺不想展开详谈了,要详谈就太复杂了,估计不是学中医的都不感兴趣吧?写出来只是想让各位了解一下而已。这些都是些感冒发热的,但不同的人跟据不同的情况用的不同的方药,这是中医辩证论治,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如果每一个发热的病人都用同样的方药来治疗,那这种所谓的“中医”并不是真正的中医。

友情提醒:以上方药切勿随便服用,有病当以医生当面诊断为准!

收藏

2012-02-23

0

你轻轻一赞
是我大大的动力

我关注的部落

登录关注部落,才有更多签到。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