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车库

话题31227条    关注917人

+关注
话题

车系车重之我的看法

德日之争和车重与安全关系之争,让最近这里有点乌烟瘴气。但是从一些网友的观点里,也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对于这些敏感的话题,我无意定论,不过确实也有很多的思考和自己的一些看法,趁着这个机会整理了一下,罗列出来权当是个记录。 比较多也比较乱,顺着思路大概往下走吧,从车重的问题开始,既然说到这个,就得明白汽车是怎么构成的,或者说车重的分布是怎么样个情况。 一,我理解的整车构成。汽车从不同专业不同角度应该可以有很多分类方法,我从一个普通爱好者的角度,用自己所了解的东西进行了下面的分类。1车架部分(或者叫白车身?)如下图中的赛车钢管结构和普通车的车架结构。这是车身结构最基本的构成。应该占了重量的很大一部分。

3 动力总成。包括发动机变速箱这一类。广义一些还应该算上空调压缩机、发电机这些。还有各种助力泵,散热系统等等。

表一车型选取原则,车长5米、轴距2.8米左右,日韩欧美各种比较有代表性的中高级车,发动机排量与设计年份尽量接近。 可以看出,除去最轻的的1500和最重的1570相差75KG,基本是一个成年人的体重。这个级别车其他车型的重量都非常接近,相差不过30、5公斤。按我的理解,这些车没有什么轻重之分——我相信日系车能通过细致的设计和生产制作流程优化节约出那些重量。 奔驰宝马的2个车型重量,也不是最重的,这也能从一些方面反驳“好车高级牌子车都重”的观点——我相信双B运用了一些轻质高强度材料来使得车身结实而不笨重。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美版雅阁思铂睿在车身轴距都比较紧凑的情况下,比中国版的雅阁反而重了60公斤——我相信这是日本人市场化运作的结果,你喜欢什么,我就给你什么。 表二

表二车型选取原则,车长4.5米,轴距2.6米左右,日韩欧美中各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紧凑型车,发动机排量1.6(红色除外),设计年份尽量靠后。 这个级别的车型重量就比较“多样化”了,但是多分布在1200-1300公斤之间,虽然有一些差距,但是我觉得也可以接受——即使有偷工减料的车,也不至于偷的很过分。即使有设计用料笨拙的车,也不至于笨的过分。最重的速腾和最轻花冠相差居然有200公斤之多,这个明显就是有轻重之分了,尤其是1.4TSI版本的速腾,重量更是达到了1400这个级别。与花冠(当然花冠的年份稍老)相差260公斤,我认为这是“最德系“和”最日系“造车理念的代表作所造成的结果。两种差异的造车思路各自发挥到了极限,就有了如此的差别。 这个表也有一个意思的地方,同为花冠的最新一代卡罗拉,在轴距不变,车身尺寸几乎一致的情况下,比上代车重了125公斤之多。谁说日系总追求轻薄?这是不是也在迎合爱重的一部分中国人?还是用材更“厚道”了?或者是其他什么原因? 还有一向被认为设计上比较笨重的奇瑞—A5,车身尺寸不小,发动机材质也不先进,后多连杆独立悬挂,排量还是越级的1.8,整车重量却“只有”1200公斤。 无意中算了一下平均重量,非常巧合的和卡罗拉的1270非常接近。这又是不是暗示日系车在设计上考虑的最为细致?不能多以一分也不能少一分? 表三

车型选取原则,车长4.5米、轴距2.5米左右,日韩欧美中各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小型车,发动机排量设计年份尽量接近, 这个表里的车型有2个之最,奇瑞A3和起亚K2,相差300多公斤之多——几乎是半个夏利的重量了。鉴于奇瑞的大众根源,和韩系车对日系车的学习,我觉得这个可以用速腾和花冠的例子来解释。 当然,其他车型多分布在1100和1200之间,分量上的区别也不是非常“过分”。有一些设计理念和做工工艺上的原因造成这样的差距,完全说得过去。而有“薄皮大馅“之称的飞度,也并非全场最轻。而新款三厢飞度锋范更是达到1200公斤,除去奇瑞A3排在第二的位置,似乎完全没有了日系车轻的影子。我觉得在这个级别和价位的车里,日系车就是再设计精良用料考究,过轻的车身也不能达到安全的主流水准,所以他们并不轻,至少没有你想象中的轻。 这个车重对比的数据总结,让我觉得有点意外,因为印象里我也认为日系车很轻,非常轻,但是那是很主观的印象,现在罗列的数据证明其实日系车并不“轻“,至少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轻”——尽管确实有那么一点重量差距。 甚至有些同型号日系车,在更新换代后重量更脱离了轻的范畴。我想这也和我们国家汽车法规越来越完善健全有很大的关系,和百姓对车的理解有很大的关系。和我们的安全意识不断觉醒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说以前在中国的日系车有用重量换油耗优势漠视安全的的嫌疑,现在它也在逐步的改变。 对于高级车型来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品牌都是拿出自己做好的技术去打造,所以这些车在技术上没有什么太本质的区别,而争议的焦点——重量,也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在经济型车和小车上,其实大家追求的基本面还是比较一致,就是耐用、实用的性价比路线而不需要很多的高科技含量,所以体现在重量上也没有很大的差别,即使有“节约成本”的,也应该有自己的底线而不会过分“节约”。而且从最近几年的造车情况来看,我觉得小型车有越来越重的趋势,我想这是在同等材料环境下对安全的重视的一个体现。反观那些中大型车,却有越来越轻的趋势,因为能源在减少,技术在发展,更小的排量可以得到更大的功率,更好的材料可以实现更好的强度,它们自然应该减重。 总结,说是总结,其实我不想下什么结论,这些东西只是我的思考过程和主观的看法,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不一定哪天又会推翻其中的某些看法,车重与安全的争论还会继续下去,甚至没有结论没有终点,就像我罗列的那些车重数据,有谁知道它的权威性呢?厂家的数据就一定可信吗?日系厂家会不会因为有人喜欢“轻”就少标注个十几二十公斤?德系厂家会不会故意多标几公斤以显示其“实在”?国家汽车有关部门会逐个过秤核对车型的质量吗?厂家宣传的高强度钢材具体是什么钢材?是否镀锌?真的用到了车身上吗?……我不知道,我想大部分人也永远不得而知,甚至很多从事相关行业的人,深层次的“真相”也许永远是个秘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吧。买车身设计年份比较近的车子,还是相对要好的!

收藏

2011-08-15

0

你轻轻一赞
是我大大的动力

我关注的部落

登录关注部落,才有更多签到。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