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路修路能否不要“可持续性发展”?

新车评网   作者: 新车评网 +关注   2011-07-12   评论 (0)

今年的雨季特别出彩。北京、武汉、长沙、成都相继沦为“海洋”,我所在的深圳以及临近的广州看似经受住了考验,没像别人那么出洋相,但实际上我们这里的道路也早就“千疮百孔”。

谈修路

谈修路

谈修路

这几张图片是我在上下班经过的一条街道上随手拍的。实际上比这大和深的坑洼在深圳随处可见,只是我都懒得停下车去拍。每年一到6、7月雨季,这样的坑洞和破损路面就会层出不穷。一旦路面出现了这类“弹坑”、“拉链”,再经雨水和往来车辆反复碾压,惨象就会迅速恶化,恶化到轮式机动车实在无法通过时,就会有相关部门来修补这些路面,但修补方法大多只是用沥青甚至红砖黄土往里填,雨天这些填充物通常很难干,于是没过个两三天,坑和缝又重现了。

更有甚者,这样的损坏路面不仅出现在市内道路,就连高速公路——包括一些最近才修好的高速路面,都会冷不防出现一个篮球大小(不仅是面积,还有深度)的坑洞。

职业习惯的关系,我试车时通常是乐见稀巴烂的路面,因为车的底盘悬挂,尤其是有关舒适的隔音和滤震表现,在不完美的路面上最容易迅速现形。

谈修路

谈修路

但是遇到上面这种“弹坑路”、“拉链路”,对车辆的考验何止底盘舒适性,有时简直就是悬挂的“生死劫”,车辆的“生存大考验”。比如上面说到那像篮球大的坑,车辆低速碾过,车轮必定下陷,轮拱周围的保险杠、裙边很有可能受损;两驱车一旦驱动轮陷进去,很可能还无法脱困;如果你在高速路上遇到这样的大洞,视乎速度有多快,非常快的话悬挂可能还来不及往下伸,这样你经受的不过是“嘭”的一下底盘冲击。但如果速度不快不慢,而车轮的悬挂已经向下伸,车轮就在高速中卡进坑里,结果有可能是突然失控,甚至整个车轮、悬架被扯掉,造成严重的事故……

除了大坑,小坑小洞也会对轮胎、悬挂造成损伤。有的路面破损处就像锋利的刀刃,对着轮胎的胎面或胎壁斜切过去,会将其戳穿或划破。有时候坑洞里头是一潭积水,你根本无法看到坑有多深、坑里是什么情况,又只能拿车轮的命运当赌注。

我还没有说到那些雨天积水、需要涉水而过的险情,以及因为道路破损而导致车辆被迫减速、并行到某一条车道,从而导致的非必要交通堵塞。当然还有满布水坑的道路对行人造成的危害,就在拍上面几张照片时,我就被往来碾过水坑的车辆溅了一身水。

谈修路

谈修路

如果说北京、武汉、长沙、成都是不幸遭遇“百年一遇”大雨(奇怪的是我们活在一个神奇的年代,各类“百年一遇”总是接踵而来,甚至一年整个好几回),被杀了个措手不及,那么深圳、广州的雨季绝非多少年才一遇,而是一年好几十十遇,但烂路还是逢时必发,已成常态化。我每天上下班开的二三十公里路都能遇上几十处破损路,有关路政/交管部门没理由不知道。但我看他们总是在该处烂得不行(往往是有车被陷住或者出事情了),才会安排草草修葺之,修补的速度还比不上新的破损出现的速度。

曾经在媒体上看过相关部门的解释,说因为华南(深圳)地区下的是酸雨,酸性雨水对柏油路面有腐蚀性,导致一下雨,柏油路就产生质变,容易脱块、下陷。这也许是个技术上的解释,但难道我们就不能研发出能抵抗华南酸雨的柏油路技术么?全世界就只有我们这个地方下酸雨吗?如果明知柏油路不能应付酸雨,那为什么还要到处新铺柏油路?不说还好,一说还真提醒我去观察,那些很早以前修建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确实很少开裂、陷坑的。而那些开裂、穿洞的柏油路,露出的路基就是重铺柏油之前的水泥路面……既然如此,还是别铺这鬼柏油沥青好了!

关于道路,说一个我听到的未证实过的传闻,说的是中国与德国的高速公路对比。德国的高速公路是二战时期希特勒下令兴建的,那个年代铺设的路基,混泥土层的厚度大约为60厘米。德国的高速路经过大半个世纪的使用,迄今鲜有塌陷、破损的。而中国的高速公路,包括大部分一二级道路,据说路基混泥土层厚度通常是15~20厘米,这数字我没有请教过专业人士,但经常留意修路工程,肉眼看到的路基确实大概是这么个厚度。如果这个比较属实,大家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中国的高速公路建设速度可以这么快(过去10年中国高速公路增长里程是绝对的世界第一),而这些路总是在建好不久后就要开始修,开始进入“持续性建设”的阶段。

谈修路
【随处可见的修路工程,留意一下路基的厚度……】

道路不仅是经济命脉,还是生命的载体。在修路这回事上,我们可否不要贯彻“可持续性发展”方针呢?

上一篇:没有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下一篇
标 签 道路   驾驶   安全   修路  
关注电动新车评,玩转电动车
未知的车型 有兴趣?
是否要放弃奖励
全部填写问卷才可以领取哦
确定放弃
再看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