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小米和华为兵分两路...

新车评网   作者: 区广贤 +关注   2021-04-06   评论 (0)

3月30日,在小米“春季发布会”的下半场,雷军正式宣布小米投身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并宣称押上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其实前段时间已经有相关的风声传出,只是小米方面循例辟谣,把悬念留待3月发布会才正式揭晓而已。

自此,小米和华为兵分两路...

要是按照汽车发布会的例行标准,这次活动的稿子有点难下笔,毕竟连最基础的信息,甚至连车子的图片都没有,纯粹表明了决心而已,“PPT造车”实锤了。但隔天被IT媒体和汽车媒体的资讯轮番轰炸后,估计会有人慢慢意识到,小米造车这件事对于汽车行业而言,绝非多一家造车新势力入局那么简单。

时机

进入新行业,理论上越早越好的,提前占据市场份额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对于汽车行业来说,这种说法又未必说得通。贾跃亭早在2017年便发布了FF91,性能参数亮眼至极,而且当时新能源车市场仍是蓝海一片,可惜FF91离大规模量产仍有颇长距离,说了“下周一定回国”的贾跃亭至今仍未回国;而2018年开发布会的拜腾,两年后换来了烧光84亿资金黯然离场的结局。如今再看回小米入局的时机,我觉得这个节点掐得刚刚好:

1、经过2020年的洗牌,国内手机市场早已趋向饱和,苹果、华为、小米、OPPO、vivo的五强格局基本成型。

而纵观近几年发布的智能手机,其进化无外乎轮番搭载高通当下的旗舰芯片,屏幕往高刷新率、高PPI的方向堆,摄像头覆盖超广至长焦段,像素堆至6500万、甚至1亿像素,快充突破65W、120W等。这些都是每年新手机发布的例行套路,可惜除了折叠屏方案仍有想象空间以外,常规形态的智能手机已经少了几年前那种震撼人心的惊艳感。

自此,小米和华为兵分两路...

另外,随着手机性能的强大,消费者的换机周期也会随之变长,这对于依靠卖机创造利润(2020年小米智能手机业务占到总收入的61.9%),但又坚持低利润(雷军曾承诺小米硬件净利润不超过5%)的小米而言,确实需要踏入新的赛道来继续讲述“为发烧而生”的故事。

2、自2020年1月1日开始,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0年基础上退坡20%。很多人觉得这会让新能源车企的生存环境越发艰难,但我反而认为这是好事。因为补贴退坡逐步榨干新能源车市场的水分,能留下来的基本为真材实料的产品。

站在消费者角度,最直观的感受便是新能源车的使用体验慢慢呈现出追赶燃油车的趋势,新的产品无论在续航里程或是智能化程度上都有其独到优势。我身边的朋友从抗拒到主动了解并购买纯电动车,某种程度上也说明新能源车市场的潜力。而传统车企碍于固有的体量,仍处于从燃油车转型新能源车的过渡阶段,小米仍有不少可乘之机。

况且小米现在入局,蔚来、小鹏、威马等车企踩过的坑都明明白白摆在那了,况且纯电动车上下游的供应链已经趋于成熟,让小米也省了不少试错的成本。

3、一车没卖的恒大汽车,估值甚至超越了诸多传统车企。记得雷军曾说过:“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毫无疑问,新能源汽车便是当下最热的风口,与其看别人风光,何不自己投身风口中央呢。哦对了,小米不推高市值,当初IPO前最后一轮的投资人咋全身而退呢?

自此,小米和华为兵分两路...

4、智能汽车是继个人电脑、智能手机之后,下一代非常重要的移动终端,同时也是关键的流量入口。去年8月,小米发布了下个十年的核心战略:“手机 X 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强调两者的乘法效应。

但放眼未来,要实现小米生态的闭环,智能汽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甚至称得上是补全小米生态的关键。举个例子,智能汽车要实现高阶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功能,对于车机芯片算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有了动力电池的能源支持后,智能汽车的算力上限无疑远高于手机,手机端无法实现的交互功能,在智能汽车上能够轻松实现。智能汽车必然会成为我们生活的第三空间,甚至具备社交属性,从而让小米生态有着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玩法。

谨慎看好

1、造车这件事,钱多钱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钱从哪里来。要是靠融资模式,在关键决策上难免受到投资人的影响,甚至还会加上各项对赌协议的捆绑,最后落得赶鸭子上架的结局也是有可能的。

自此,小米和华为兵分两路...

用自家的钱,意味着主决权在自己手上。靠着首期投资100亿人民币和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的100亿美元,再加上小米现在的1080亿元的现金储备,比起很多造车新势力而言,小米当下的确有输得起的底气。

话说回来,前期那100亿够用吗?参考蔚来4.6万辆累计交付规模,其总共投入约 370 亿元人民币;小鹏汽车1.8万辆的累计交付规模,其总投入约98亿元人民币;理想0.4 万辆的累计交付规模,其总共投入约 53 亿元人民币(以上数据均截止至2020年上半年),造车的烧钱程度可见一斑。但前期不考虑自建工厂的情况下,用100亿来打造架构平台以及一两款车的雏形已经足够了。

2、小米是从零开始造车,但另一个角度,它又不是从零开始。起码小米品牌的建设早就到开花结果的时候,在口碑和品牌影响力上,小米比绝大多数造车新势力都要轻松。特斯拉在汽车领域尚且能频繁上头条,但小米却能凭借一场发布会同时挤上IT领域和汽车领域的热搜,马斯克估计也甘拜下风。

3、造车资质。代工方案的好处是省去自建工厂的投入,实现产品快速上市,而且资金能集中在研发、服务和营销端。但光靠代工恐怕只能解燃眉之急,绝非长久之策,我认为小米自建工厂是必须的,尤其小米智能汽车要继承小米高性价比的优良传统,那需要在上下游供应链、生产制造环节实现强而有力的成本管控,将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但生产资质恐怕会成为小米造车的拦路虎,估计前期小米还是会选择代工方向,从自己擅长的智能座舱入手,日后在谋求获得生产资质的机会。

自此,小米和华为兵分两路...

身为半个MI BOY,我对小米造车抱以支持的心态。但从汽车媒体的角度,由于汽车开发流程与手机存在颇多差异之处,从前期项目研究、产品开发、产品验证、试生产、量产这个周期走下来,撇除平台开发也得40个月时间。况且汽车本身的零部件远比手机多,即使纯电动汽车的零部件数量只有传统燃油车的一半,但也是颇为可观的数字,这对于整车系统开发能力是极其巨大的考验。因此对于小米这位汽车行业的初哥,我会持以谨慎看好的态度。

写在最后

小米智能硬件几乎覆盖了日常生活的所有品类,涉足新行业、新领域这件事,小米一直在做,其中自然少不了像初探无人机行业却铩羽而归案例,否则雷军也不会在做与不做之间徘徊。但类似的经历相信已经给小米敲响了警钟,在雷军亲自带队下,小米重蹈覆辙的几率并不高。别忘了,当年雷军执掌手机研发和供应链后,让小米逐步走出被OV轮番打压的低迷期。

自此,小米和华为兵分两路...

如果问我对小米造车有什么期待?我希望日后小米汽车真正上市销售时,别再出现一车难求的情况,总是缺货的情况就好。

标 签 造车新势力   小米   雷军  
关注电动新车评,玩转电动车
未知的车型 有兴趣?
是否要放弃奖励
全部填写问卷才可以领取哦
确定放弃
再看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