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谈会2020-05-04
我现在就在无聊地写着这篇可能无聊的稿子。
五一到了,朋友圈晒出各种类似“出狱”的逃离现场,还有那久违的严重堵车又回来了。
我呢,挺无聊的,没有远走,昨晚无聊地看着直播的朋友圈,也无聊地看着很多人在卖货,薇娅仍然在卖货,除了日货,还卖起风神奕炫GS。
我只是看看,提不起买的兴趣。只是在无聊地码字,今天还要推送呢,无聊的推送日。
直播最近很火,在疫情这只黑天鹅的助推下,再加上5G技术的加持,它已经火成圈了,万物皆可直播,从直播卖货、直播建医院、直播大熊猫生育、直播游戏、直播看书、直播钓鱼,乃至直播睡觉。
人是害怕无聊的,只能依靠在互联网上刷掉大量空闲时间,同时还可以营造一种“人在孤岛,心处闹市”的错觉。
近日有朋友问我说,为啥有人会无聊到看别人睡觉、吃饭?我呵呵一笑,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人类的智慧得到了空前的开发,你可以看到各种博关注的直播,还有各种读不懂的“观众”?
直播睡觉——我们需要无聊
前段时间,大家一边因疫情中的悲情而焦虑、担忧,一边又是难得的大把宽松时间。于是,一只猫的睡觉直播让2000万人围观,获得7.4万元打赏。
在抖音上,“谁家的圆三”,靠着睡觉直播,竟然有1800多万人观看,还得到了几十万的礼物,一个普通的小伙子,不可思议地逆势爆红,于是每次他直播,下面的评论都是让他“别胡闹了,早点睡觉”。
还有我们熟悉的4000万网友同时在线看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工地24小时直播,“云监工”的同时,网友们还在评论区互动频繁,关键是,这些直播24小时不间断呈现施工过程。没有音乐,没有解说词,画面中只有叉车和工人们忙忙碌碌的身影。
无论是看人睡觉,还是看人施工,抑或是参与各种云蹦迪,这些都是我们在脱离996和繁重学业的消遣方式。就像无聊时,有人追剧、游戏、听音乐,有人做饭、看电影、读书,但肯定也有人愿意大把的时间投掷到不需要思考的直播间,求得一刻放松与狂欢。
那个直播睡觉的人又何止是睡觉,翻看他前期的视频,各种文案让人捧腹大笑。看火神山工地直播的时候,活跃的评论区让你偶尔好笑,偶尔暖心,就算没有剪辑镜头与精美的后期制作,原生态、真实地展现事物的每一个环节也让我们触到了真实,也满足了观众的窥探欲和参与感。
我想人性本是懒惰吧,我们平时努力工作就是为了未来能有更多的支配时间,生而为人, 我们没有办法像机器那般无休止的劳作,那些需要努力、自律、动脑参与的活动已经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我们需要无聊,也渴望无聊。
直播自习——一种看上去高级的无聊
如果说上述那些听上去有些魔幻的直播都是疫情的产物,那么直播自习这件事,一直都有一群人在做。他们利用江湖人称“小破站”的B站进行直播,已经形成一块特色的学习区。可以说是直播界的一股清流。
与b站那些鬼畜视频和二次元番剧虽格格不入,但又异常火爆,甚至一度上过热搜。这些直播包括后来的录播,有些观看量达到了上百万,有一些则不过几十上百,但打开主播首页,仍然在每天坚持着。
学习直播大约诞生于2016年,国内一些大四学生直播自己考研复习。几乎与此同时,国外兴起“study with me”(和我一起学习)的vlog。2019年,vlog开始在中国流行,错过学习直播的网友又多了看“录播”的选项。最红的学习播主关注人数超过了200万。
为了与其他直播区分开来,学播也有其特色,主播的信息框会有主播的个人情况简介,如学历背景,正在准备什么考试,以及固定的直播时间表等。有些还会加上一句鸡汤文来激励自己。
在直播过程中,主播很少露脸,有些也很少与观众互动,一般只是坐在书桌前自顾自地学习,镜头对焦书桌上的学习用品和计时器,然后就开始了长达数小时的自习。
与过去‘两耳不闻窗外事,专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方式不同,现在学习都是讲究装备齐全,利用互联网和电子产品学习的人较多,那些博主开始学习前都会将桌子收拾地较为整洁干净,营造一种学习的仪式感。
我有一个朋友小A在备考雅思的时候就做过类似的尝试,后来去了图书馆复习,怕影响到他人就及时喊停了。所以学习直播还是需要一个安静的个人环境,然后一群无聊的看你学习的人,据她说,每天大概有十多个人看她学习,看录播的有上百个左右。
对于我的不解,她告诉我直播自习可以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她是那种属于拿起手机就跟学习无缘的人,一般刷个微博,看个抖音,一上午就翻不开书了。
一天,她在YouTube上偶然发现一些学习直播间,几位来自韩国的主播搭建了在线视频自习室。年轻人们安静地坐在书桌旁,一读就是几个小时,很少从椅子上站起来,似乎完全专注于学习。
“我觉得人都需要外界压力来强迫自己完成一些事,比如我办卡健身,看在钱的面子上也会多去几次,直播自习的话会让自己更加自律,别人的注视有时候就是约束自己的法宝,可以有效提高我们这些学渣的自制力。”不仅如此,小A认为通过记录学习,能够见证自己的勤奋和进步,进而更好地勉励自己。
相比于那些直播自己学习过程的人,那些观看直播的人才更让我好奇,刚从“他律自习室”的直播间出来,5000多个人看着主播学习,弹幕不多,有的也是“打卡”、“加油”之类的话。
其实,不难看出,看学播的人除了我这种好奇的游客,其实大部分也是在学习备考的人,在直播的陪伴下,他们多了一个坐在对面的同桌,这些学习主播一坐下来就长时间静心读书,难免让人产生一种竞争感。
在看一个学习录播的时候,我看有人在下面留言说:“当我在安静寂寞的夜晚看到那些直播时,会感到如释重负。这些主播让我感觉到我并不是唯一熬夜学习的人。虽然还没有亲眼见过这些主播,但是他们已经成为我学习上的好伙伴和领跑者。”
想来,对于学习主播来说,他们希望在自习直播中实现自省与自律,而对于那些观看直播的人来说,那种“有人和自己一起在逆水行舟”的陪伴感和主播专心复习带来的竞争感才是他们需要的。
当然,直播学习刚进入大众视野的时候也受到了很多质疑,就像我的同学小A,之所以放弃没有采取这种形式,一方面是因为在公共区域会不小心暴露别人的隐私,另一方面,她也害怕有人说她作秀。“当着这么多人努力,要是考上还好,没考上就有些尴尬了”,她向我苦笑道。
诚然,每一个新事物出现时,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我觉得,无论是一个人埋头苦学,还是直播自习,如果这种方式能够帮你摆脱无聊的焦虑,那就是适合自己的好方式。
看吃播——一开始理解不了的无聊
如果说看直播的人在无聊中找到了沉迷学习的快乐,可是那些热衷于看吃播的人我就有些理解不了。吃播,顾名思义,边吃边直播,吃播为什么会火?为什么有人热衷于看他人吃饭?自己吃不香吗?
吃播最早是从韩国蔓延开来,到了传到日本和欧美地区,(又是韩国,前面提到的直播自习据说最早也是源自韩国。)作为一种青年流行文化,95后的阿姨还是没有get到她的“特别之处”。
于是,我在朋友的推荐下也带着好奇的心颤抖的手打开了几个吃播视频。那绝对是视听觉的反复和夸张的刺激所带来的体验性消费。大多数的美食吃播视频都有差不多的套路。
我总结一下,第一就是稀奇珍贵的食材,比如十几斤的章鱼,几米长的面,比电线杆还粗的火腿肠,鲍鱼龙虾天天有。第二就是颠覆你想象的吃法,比如冰淇淋蘸辣椒酱,火锅底料配蛋糕,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主播做不到的,一般情况下,打赏的数量决定你能见到奇葩吃法的级别。第三就是一个拥有大胃王的主播,这是关键所在,据我观察,如今面向市场的大胃王大部分是瘦小可爱的女生,大概因为她们小小的身躯和大大的食量之间的反差能引起观众更多的兴趣。
抛开那些纯粹为了猎奇而吸粉的吃播,有些吃播的确能起到“治愈”的作用,比如我看到那些主播吃那些“我不配吃(太贵)”、“我不能吃(过敏)”和“不被允许吃(不健康)”的美食时,擦掉口水后也会有一种满足感。
说实话,对于一些厌食症的人来说,看到胃口这么好的人自己的心情能被缓解,还有一些需要减肥的人看到大胃王吃了这么多东西也像自己吃了一样能够减少节食减肥的饥饿感。而且,对于那些喜欢美食的人来说,一些主播的测评可以让他们少花些冤枉钱。
我之所以说理解不了,是对那种猎奇的吃法和夸张的叙事,有些为了寻求刺激和为了见证奇迹的吃法不仅伤害主播的身体,而且还浪费粮食,作为一个从小就会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人,看到有些主播卖力去挑战那些“黑暗料理”,最后造成大量浪费的行为,内心是绝望的。
还有就是那些“吃不胖”的神话,毕竟,这个世界并没有几个真正因为特殊生理构造吃多少也能既保持健康又保持身材的大胃王。虽然大多数主播都宣称自己是对真实场景和日常吃相的还原,但一场受欢迎的吃播显然不是“真实再现”,而是经过设计的“现实增强”。
认真观察,你就不难发现,主播会精心选择拍摄角度,水平拍摄的方式和俯视的镜头会凸显食物的巨大体量;同时制造自己和观众如同坐在一张桌子上进餐的视像,拉近与网民对话的视觉距离与心理距离。
除此之外,主播还会借助一些专业设备来突出和放大咀嚼食物的声音,让观众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事物的触感。相信看过吃播的人,一定难以忘记主播那咽食物下去不带犹豫的声音,魔性中带点诱惑。
谈谈我对无聊的看法
我理解的直播,无非是一群无聊的人在看一群看似无聊的人在做无聊的事,且不说直播,现在很多短视频,也在用各种方式来填补大家的无聊底洞。
挪威学者在《无聊的哲学》中说:无聊是现代人的专利,人类的快乐与愤怒是保持不变的,然而当下人们的无聊感却是与日俱增,世界明显变得越来越无聊。
这话自有道理,科技的快速发展让劳动力得到解放,我们发现了电梯,发明了电饭煲,把厨房变成全自动化,腾出了双手,省出了时间,那些凭空多出来的分秒该如何消耗?人类每被自己的发明解放一次,就离无聊更近一步。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无聊的方式,从以前的拖脸发呆到现在目光不移地盯着手机,它们没有优劣高低之分。直播学习的无聊不一定比看吃播的无聊高级。我们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和世界相处。
悲观点说,无聊经济的每一次爆发都映射出一代人的生活现状。就比如吃播的流行,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空巢青年借食物媒介达成“结伴”的努力,吃播为观众创造了一个“永远有时间且永远对你抱有热情的晚餐同伴”。为彼此陌生的青年网民搭起了现场感更强的临时“虚拟餐桌”。而吃播具有的社交性正好也满足他们的感性需求。
乐观点说,我们正在以过去想象不到的方式,过得踏实而富创造力的生活。所以,何不接受你此刻的无聊。
#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推荐阅读
|翻开书,每一页都是成长的刻度|
|客栈日记 :谢谢你,时间的房子|
“趣”生活,“品”生活
2024-03-200
2024-02-270
2024-01-220
2024-01-090
2023-11-220
2024-11-250
2024-11-240
2024-11-230
2024-11-220
2024-11-210
2024-11-200
2024-11-190
2024-11-180
2024-11-170
2024-1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