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谈会2022-06-09
中国汽车工业逾三十年,本来以长春、武汉、北京、广州等地为主要据点的汽车公司总部,在这一两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基地仍然很强,但也出现了合肥、深圳、宁德等新型的汽车地理故事。
合肥有了蔚来,深圳有了华为,甚至连不知名的一座小城福建宁德,因为有了宁德时代变成了新汽车时代的先锋。
大潮汹涌,谁才是新时代的弄潮儿,哪一座城市才是“网红汽车”品牌最理想的孵化地,并最终实现汽车商业地理上的大赢家。
《车谈会》希望从统一的宣传口径中,撕开一道口子,拨开迷雾,尽可能梳理出一些脉络,一些逻辑,一些真相。
本文属于《网红汽车地理经济学》系列栏目的第七期,往期请点击文末链接阅读。
出品|车谈会深度组
文|赵妙琳
责编|袁桂远
6月1日,随着零点的钟声,已经按下“暂停键”65天的上海,终于重现了烟火气。
居家两个月的人们走上了日思夜想的江堤,或是拍照留念,或是拥抱着爱犬同吹晚风;有人相约于武康路,举杯庆祝解封以及因疫情而结缘的情谊;延安东路隧道入口封控设施撤除后,一辆辆汽车在跨江疾驰而过,畅行在夜色中……
回望过去的两个月,这座一线大城市、经济中心、金融中心、GDP第一城,因封控引发了一系列的蝴蝶效应。
自“封控”消息一出,全球油价便出现下跌,布伦特原油价格下跌逾每桶4.5美元;不止当地企业,连带着其所辐射的长三角经济圈中的许多企业陷入了停工停产的境地;港口的封控直接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出口贸易,更对全球供应链带来了巨大冲击。
与此同时,上海的主要经济数据几乎“腰斩”。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上海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6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48.3%,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36.5%。
除此之外,上海作为汽车制造重镇,坐落着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乘用车、特斯拉等多个品牌的整车生产工厂,上海汽车产业停滞,可谓牵动了整个国内汽车产业。
上汽领跑,打造汽车重镇
根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汽车整体产量为2652.8万辆,而上海市的汽车产量达283.3万辆,意味着国内每生产10辆汽车,就有1辆来自上海。
这个产量数据,在省级行政区中仅次于广东,排名第二,而如果按照城市排名,则是稳居第一位。
当然,谈及这座城市汽车产业,不得不提及上汽集团,其汽车产业是由上汽集团打下的基础,而城市整体产销,也是由上汽集团做支撑。
虽然是地方国企,但上汽集团的实力并不输央企,2021年,集团销量为546.4万辆,连续16年保持国内第一。与此同时,它在2021年《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中名列第60位,去年集团营收7798.5亿元,同比增长5.1%,相当于日均入账21亿元,其实力可见一斑。
细细数来,上汽集团成立至今,已经有近40年时光。从“凤凰”牌轿车的诞生,让这座城市的汽车工业实现了“0的突破”,到多个外国合资企业加盟,再到自主品牌的塑造,这家原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具有试验意义的整车企业,如今已经稳坐国内汽车工业的龙头位置。
上汽集团旗下的品牌,用琳琅满目来形容再合适不过。它囊括了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上汽乘用车、上汽大通、飞凡汽车、智己汽车、南京依维柯和上汽申沃等多个整车品牌。
其中,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合资板块中的上汽大众对集团一直有着重要意义,可以说,上汽集团之所以能成为国内第一大汽车集团,与德国大众的合作密不可分。
在国内汽车产业的初始赛道上,上汽与大众合作的首款合资车——桑塔纳在国内掀起了一阵“飓风”,一举奠定了上汽大众在中国汽车工业中的重要地位,后面推出的朗逸、帕萨特和途观等都是现象级产品,曾有着单一车型销量胜过车企总销量的传奇。
可惜的是,这些神车身影多已埋没在近几年的市场中,且自2018年的巅峰过后,上汽大众的整体销量已经连续三年负增长,不排除有疫情三年的影响,但“减配”风波、油改电应对政策却才是其被自主品牌接连反超的主要原因。
不过,近两年,上汽大众应对“新四化”变革的措施还算及时,诞生于MEB平台的纯电系列ID.家族,助其在新能源领域打下了一片江山,配合电气化进程加速的上汽奥迪,或将让其用户市场从燃油车领域进一步覆盖到新能源领域,同时扭转连年负增长的局面。
单从数据上看,另一合资品牌——上汽通用去年的销量比上汽大众(124.2万辆)更加亮眼,全年销量为133.2万辆,但翻开历史销量记载,却发现这不过是上汽通用9年前的水平。
上汽通用的销量下滑,不得归结于其激进的“三缸战略”,旗下的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都没有逃过三缸机的荼毒,上汽通用也因此从原先的一线阵地掉了下来,如今沦为了一家合资二线疯狂降价品牌。
好在,在不断下滑的销量面前,这个顽固的合资品牌终于屈服,从盲目推崇“三缸机”切至“四缸机”,虽是“亡羊补牢”之举,也让品牌价值得到了恢复,一定程度上稳固了其商务车龙头地位,配合陆续上市的奥特能纯电平台车型,提振销量应该不在话下。
值得一提的是,自主板块发展迅速,如今已成为上汽集团的一大看点,去年其自主品牌销量约285.7万辆,在上汽集团自主品牌占比中首次突破50%。
其中,最成功的当属上汽通用五菱,全年销量同比增长3.7%,旗下的宏光MINIEV一跃成为年度“爆品”,强占新能源销量榜首,虽然其利润不高,却很好地帮助上汽集团解决了双积分问题,随着五菱NanoEV、宝骏KiWi EV等的推出,其销量仍有不少的提升空间。
宏光MINIEV的火爆,引发了消费者的忧患:廉价电动汽车盛行可能会阻碍新能源汽车产业长期的向上发展,对于五菱品牌自身,可能也会使得自身发展受限。
不过,五菱号称“人民需要什么就造什么”,随着消费者对产品要求的提高,造得出神车、拥有影响力的它应该也能灵活转变升级产品以推动品牌发展,我们倒也不必太过忧虑。
从数据上看,上汽大通、上汽乘用车去年也取得了不小的销量涨幅,虽比起上汽通用五菱不算亮眼,却让上汽的自主板块整体大放异彩,而飞凡汽车的独立以及智己品牌项目的加速推进,或许会在今年引领上汽集团的新能源汽车以及自主板块继续上攻。
上汽集团丰富的品牌矩阵,让上海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汽车重镇,也让它多年以来持续领跑全国,但随着比亚迪、长城等的崛起,其市值被反超,虽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它还得不断突破,方能巩固“一哥”位置,重回黄金时代。
特斯拉:新能源之城“重臣”
虽然上海有强悍的上汽集团坐镇,但新势力特斯拉的光彩却并未被其冲淡半分。
与我们所主张的低调、内敛不同,这个品牌总是格外地“高调”:车展因车主登车顶闹事挂上热搜,自此“刹车失灵”成了品牌“标签”;只用了18年,便其市值超过十大燃油车,跻身万亿美元俱乐部;多月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屠榜,2年年销量将近翻倍。
虽然新势力企业众多,蔚小理等实力也不弱,却没有哪一家企业能像特斯拉一样“吸睛”,它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极少数的产品,在新能源赛道上表现出了超乎传统汽车行业认知的成长性,可以说打破了传统汽车行业的发展规律。
追溯起来,特斯拉也算是由“模仿”起家的一员,其第一款量产产品Tesla Roadster便是由路特斯Exige敞篷版“改造”而成,虽然性能强悍,但这个“电动大玩具”在当时并未有消费者买单,一直到Model S和Model X的问世,它才进入大众视野,后续进入中国大陆紧接着推出Model 3和Model Y,则让其一跃成为电动汽车巨头。
从模仿、油改电到电动车霸主,特斯拉只用了十余年时间,其初始路段虽与许多车企雷同,相较之下,其发展进程却仿佛开了倍速。
一方面,与过去受严格的股比限制进行合资的外企不同,特斯拉是以首家「外商独资」的身份落户中国,这个特点,让其管理模式更加平顺,也让它比起需要中外双方共同决断方案的合资企业多了几分先天优势。
另一方面,其创始人马斯克的「创新」精神,是带领这家公司成功的关键所在。
在汽车产业进入平缓发展期之后,老牌企业纷纷走上了“守业者”的位置,具备了不按常理出牌的想象力的马斯克,以行业外挑战者的角色出现,以全新的角度审视了整个产业,押注了环保、科技型汽车产品。
当然,马斯克能够押中汽车产业变革趋势,是因为他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敏锐认知,与一般创业者不同,有着梦想家和企业家双重身份的他,并不受既定规则的束缚,而是敢于打破常规,更难得的是他放眼人类未来的格局,正如他将研究成果分享给整个行业,引爆行业变革,顺水推舟助力特斯拉品牌的发展。
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注册销量650.14万辆,特斯拉横扫全球,以93.57万辆的销量摘得全球销冠,是排在第二名的比亚迪的1.6倍,占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14.4%,在纯电动市场的占比高达20.3%。
可以说,上海能成为新能源头部阵地,位于此地的特斯拉功不可没,它是魔都新能源的“重臣”。
然而,这两个月来,马斯克负面缠身,特斯拉面临治理风险,其股价也有所下跌,加之总部所在地上海受到了一波疫情的袭击,特斯拉产销遭遇“雪崩”,根据乘联会所发布的数据,其在华批发销量仅为1512辆,相比起3月的65814辆大跌97.7%,接下来,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可不少。
不过,上海聚集了1100多家零部件企业,包含了博世、采埃孚、麦格纳等巨头,这些零部件企业不止上海的整车制造商,还供应着全国的整车厂,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在特斯拉产能受损的同时,其它新势力企业也面临着供应链问题,等到特斯拉产能逐步恢复,或许还能重回“王者”地位。
但是,在特斯拉失速的节点,供应链完整的比亚迪不断完善产品矩阵并取得明显的销量增长,后续或将成为有屠榜神话的特斯拉的有力竞争对手,特斯拉目前须得加速调整供应链,提速生产任务。
车谈君观察
一轮疫情对于上海汽车工业的冲击,只言片语恐怕只能述清。
不过,上海依旧是上海,风雨过后,整市产业都踏上了复工复产之路,一切链条将回到正轨,有着第一大汽车集团与电动汽车巨头坐镇的魔都,将再次重回全国领跑位置。
除了两大车企共建护城河,上海对于零部件“独角兽”的持续布局,多层次产业集群的塑造,都在推动这座城市的新能源产业在“快车道”上加速奔跑。
未来,上海仍将承续过去的辉煌,链接本土与世界,与“新能源第一城”的标签互融共生。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推荐阅读
01 搞钱来深圳,造车且搞钱更来深圳
—— 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或许有一半的答案握在深圳手里。
02 武汉|光有岚图还不够,“中国车谷”向“智能车谷”进化
——积极拥抱变化
2024-03-200
2024-02-270
2024-01-220
2024-01-090
2023-11-220
2024-11-250
2024-11-240
2024-11-230
2024-11-220
2024-11-210
2024-11-200
2024-11-190
2024-11-180
2024-11-170
2024-1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