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谈会2021-09-22
出品丨破浪图文组
文丨赵妙琳
责编丨章丽娟
谁能想到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孩子。
每呼吸了60秒,就过去了1分钟。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
以上这些话应该大家都不陌生了,这些日子以来,我们经常能从视频弹幕、留言评论中看到这些“废话文学”。
好像说了很多,好像又什么都没说,是“废话文学”的最大特点,因为搞笑又无厘头在网络上迅速火了起来。
微博上甚至还出现了“#废话文学大赛”,话题总阅读量过亿,有才的网友们按着同一个套路创作“废话文学”,玩得不亦乐乎。
B站上的《废话连篇》、《教你如何正确地说废话》等以“废话文学”为主题的视频播放量上百万,弹幕评论刷满了“再来亿遍”和各种废话。
不仅如此,废话文学甚至渗透进了我们的生活中,和朋友聊天的时候,也免不了互相battle几句废话文学,其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01
这届年轻人,很爱讲文学
不过,这年头的网络流行文学可不少,除了“废话文学”,还有此前的“凡尔赛文学”、“丫头文学”、“糊弄文学”和最近又兴起的一种“发疯文学”,各类“文学”体裁掀起一波又一波热潮。
各类“文学”示例
凡尔赛文学:老公竟然送了我一辆粉红色的兰博基尼,这颜色选得也太直男了吧,哎,该怎么跟他说我不喜欢这个颜色呢?
丫头文学:丫头别嘴硬了,眼神不会说谎的。我还是有点帅的,对我有欲望也是人之常情。
糊弄文学:啊?这也太内个了吧!咋能这样呢?简直难以想象!
发疯文学:我知道我配不上发货,大家都发货了,不像我,连催的时候都小心翼翼,成了一支可笑的热场笑料,现实生活不顺人人冷眼相待,哪怕是在网上我也知道我配不上提早发货的门槛,我想为自己发声,我向冷酷的夜冰冷的墙发誓,我要加入那里,但我不行,我的上帝,我就是玉米南瓜浓汤里一粒飘摇居无定所的南瓜籽!
这些“文学”并非凭空而生,多是基于某类人的的所言所行,被网友关注到后经传播和调侃进一步发酵变成了一个“梗”,然后大众再基于这个“梗”进行二次创作。
以凡尔赛文学为例,凡尔赛一词多用于形容法国贵族,比如极尽精美奢华的凡尔赛宫,而凡尔赛文学指的是通过普通、低调的口吻不经意地炫耀出自己高贵优越生活的语录。
这一文学火起来是因为一个微博上一位情感博主,其所发布的社交状态多是无意中透露出自己住大别墅,有保姆打理生活,还享受着事业有成的高富帅老公的宠爱,但自己已经习以为常。
不少粉丝网友被此种“用最低调的话炫最高调的富”的话术感染,纷纷模仿创作,还有人以此含义翻出了一些名人语录,撒贝宁:北大还可以,马云:我对钱没兴趣……使得凡尔赛文学真正火了起来,其它的各种文学也同理。
这些文学属于网络流行语的范畴,和早些年的“神马”、“蛋疼”,近来的“打工人”、“社畜”以及 “yyds”、“srds” 等缩写雷同,但又充分拓展了大众自由发挥和创作的空间。
网络流行是属于年轻人的流行,更新迭代又生生不息的各种“梗”和流行语,其受众总是喜欢接受和尝试新鲜事物的年轻人。
从百度指数显示的人群画像来看,在关注废话文学的人群中,30岁以下的人群比例占比超70%,其中20-29岁的个体占多数,也即是在校大学生和毕业不久的年轻人。
然而,每隔一段时间就诞生一个新的“文学”还频频占据热搜,也引发了一个争议:爱搞奇奇怪怪的文学的年轻人,是不是越来越缺少涵养了?
一方面,虽然戏称为“文学”,但均是基于一套固定的模板而创作,所以这类语录普遍缺少内涵,更像是满足年轻人利用碎片化时间在网上冲浪以进行情感宣泄。
各类网络“文学”的盛行,有年轻人不重视思考,只是一味接受碎片化信息的嫌疑,久而久之,年轻人将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只是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但另一方面,发达的互联网塑造了信息体量爆炸的时代,作为互联网最广接触群体的年轻人,从过载的信息中分辨、甄选信息难上加难,这无形中已经成了年轻人的一种精神负担。
同时,这类缺少一定涵养的“文学”形式,实际上是借玩梗讽刺社会现实,“废话文学”不单是讲废话,还映射了一些媒体所发布的毫无有用信息点的新闻,“凡尔赛文学”则映射了当下一些华而不实、辞藻堆砌的流行小说。
由此说来,实在难以分清孰对孰错。不过,年轻人搞文学,是他们爱玩梗的心理和态度的体现,且有争议就有关注度,如果能将玩梗融入营销,说不定是新的财富密码。
02
玩梗,营销新流量密码
网络上,每天都有新的梗诞生,既是996下放松身心的方式,也是年轻人们自嘲自黑、自娱自乐的一种体现。
除去上面所说的各种文学,最近最火的梗当属“社交NB症”,是与社交恐惧症相对,关于人际社交的另一种表现,即是完全放飞自我,完全不怕“社死”。
比如在大庭广众之下完全不怕异样眼光自娱自乐,完全自来熟和不认识的陌生人攀谈起来,在服务态度以热情出名的海底捞抢着干活让服务员无活可干等,都是“社交NB症”的体现。
由于与社恐完全相对又不失趣味,一时间这个梗风靡网络,小红书、B站和抖音等视频软件涌现了以此为话题的各类创作,点击、评论量居高不下,甚至成了一个变现妙招。
纵观当下汽车市场,所有企业都在急切寻求方法破圈,既然玩梗能变现,那玩梗好像也能成为一个不错的营销新花样。
还记得前几天比亚迪e平台3.0的发布会吗?不同于以往严肃、一本正经的传播模式,它也大胆玩了次梗。
发布会大屏幕上的那句“勇敢迪迪,不怕困难”,既陌生又熟悉。年纪稍大不常关注网络流行的人,可能会觉得这个标语有些奇怪别扭,但如果是喜欢冲浪的年轻人,必定是一眼就能get到这是基于前段时间年轻人中口口相传的那句“勇敢牛牛,不怕困难”改编而来,给枯燥的发布会添了一分趣味。
更早一些,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东风雪铁龙带来了一款中文名为凡尔赛的新车,如果不起中文名只叫CX5可能反响平平,但蹭着“凡尔赛文学”的热度,这辆车成功出圈,甚至许多不了解雪铁龙的年轻人都知道了这辆车。
但蹭热度、玩梗营销也有学问,无论是比亚迪还是雪铁龙,抓梗都有快、狠、准的特点,因此能靠此营销成功分得流量红利。
如果说比亚迪和雪铁龙算是玩梗营销的正面案例,那此前宝马就算得上是一个翻车事件。
在去年“打工人”这个梗特别火的时候,宝马也借势营销,发了一条“我加满油了,你呢?打工人”,本以为能收获一大波热度,但不料激起了许多网友的负面情绪,“剥削”、“资本”等成了评论高频词,鉴于压力,官方不得不修改了这条微博。
其一,“打工人”本是一个用来自嘲的称呼,从宝马这个高端进口/合资品牌的口中说出,不免带了几分嘲笑、轻视之意,网友们自然不会买单。
反观五菱汽车平价亲民的品牌形象,自嘲“打工人”也就不会让人出戏,既将梗与品牌调性链接,成功蹭上热度,又真正实现了拉近品牌与消费者的距离。
当然,除了要懂抓梗要快,懂梗的内涵,营销玩梗也需要适度,回看过往的品牌营销,不乏有无底线蹭热度营销翻车的,比如哪吒汽车的“给吴亦凡一个机会”,投年轻人所好没有错,但要蹭好热点,品牌也得有基本的底线,先蹭对热点。
03
车谈君观察
当下,车企的营销年轻化已经有了内卷的趋势,谁更懂年轻人,谁就能以营销笼络年轻人,结合各个媒体和网红玩梗、解梗的火热程度和变现结果来看,玩梗俨然不失为汽车乃至其他行业品牌的流量密码。
综合各个汽车品牌玩梗成功和翻车的案例来看,将玩梗融入营销,也是有技巧的。
其一,速度要快,跟新闻报道一样,搭上热点首班车的,总能获得更多的曝光度;其二,玩的梗要与品牌调性相符,只有找到品牌和热点的共性才能流量最大化;其三,有度,品牌营销反映了一个品牌的核心理念,只有守住底线才算是合格的营销。
无可置否,年轻人爱玩梗是当下的实际现状,但如果所有车企都追梗、玩梗,那此种营销也就不再有趣稀奇了,因此,这只是暂时的流量密码。
然,车企们玩梗,也是越来越关注年轻消费者的表现,年轻人的喜好需求正逐渐变成车企们的第一关注点,但发达的互联网时代热点千变万化,要真正出圈俘获年轻人,汽车品牌须得不断求新求奇。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推荐阅读
01 年轻人在干嘛丨这届年轻人,都去买基金了?
——让我看看是谁的基金绿了
02 剧本杀,车企营销新法宝
——剧本杀爆火,车企也入局。
2024-03-200
2024-02-270
2024-01-220
2024-01-090
2023-11-220
2024-11-250
2024-11-240
2024-11-230
2024-11-220
2024-11-210
2024-11-200
2024-11-190
2024-11-180
2024-11-170
2024-1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