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选车
用车 > 老手 > 被忽视的“表外”主动安全

被忽视的“表外”主动安全

新车评网  编辑: XCP冯晞帆 +关注 2013-04-02  评论(0)

其实一台车很多的主动安全表现,往往不能在配置表中表现出来,因而常常被我们所忽略。

关键词:   主动安全

话说在我们网站主办的别克君威试驾会上(详情点击此处),我与几位到来网友闲聊起汽车安全问题。席间一位网友提到,自己买车对ESP系统的重视更甚于安全气囊,理由是与其通过气囊来减少碰撞伤害,倒不如通过ESP毫发无损地将灾难避掉。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主动安全思维的提出,无疑是汽车安全发展的一大飞跃。但问题在于,无论是ABS、ESP、Pre-Safe,抑或是主动制动系统,其实当这些主动安全装备起作用的时候,车内乘员已经“凶多吉少”,此时事故已插肩在旁。

最近我写了一篇关于澳洲安全机构IAG的文章(阅读请点此处),和大家熟知的欧洲E-NCAP、美国IIHS以及NHTSA不同,澳洲IAG将着眼点放在了一些看似很“鸡毛蒜皮”的地方,比如说驾驶员前方视野盲区测试和后方视野测试。澳洲IAG的独特测试给了我很多新的启发,ABS、ESP等主动安全装备无疑相当有用,但它们充其量只在一个人用车的0.0001%时间里发挥到作用(非严谨数据)。但驾驶员前后方视野就不同了,这些东西会在近乎99.999%的用车时间里影响着驾驶人的主动安全。再引申点说,车厢视野甚至可以影响一台车的驾驶乐趣,假若一台车视野存在瑕疵,驾驶员由于无法把握周围情况,只好更小心翼翼地驾驶,这无疑会“雪藏”了一台车部分的机械功底。

除了前后方视野外,后视镜视野也是对驾驶安全影响很大的一环。开车的朋友都知道,后视镜会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盲区,有人说并线前最好瞬间转头往侧后方看一眼,这种方法确实足够保险稳妥,但在实际操作上却有点“不切实际”。盲区范围小,且盲区位置相对“合理”的后视镜无疑能大大提高行车安全,但这却是配置表所无法告诉你的事情。

同样还是并线安全的问题,有的车在下雨时,侧窗玻璃以及后视镜特容易沾上水滴,从而对后视镜的观察造成影响,导致驾驶员无法准确判断后方情况。但有些车的情况却恰恰相反,皆因它们对后视镜区域进行了空力学优化,气流在车辆行驶中会绕过该范围,使得水滴难以溅入其中,从而有效减少玻璃被沾水的情况。


【凯美瑞尊瑞的亲水玻璃】

另一种解决方法,则是我们在凯美瑞尊瑞长测中提到的亲水玻璃(阅读请点此处),水滴在侧窗亲水玻璃上特容易被风吹走,从而减少了水滴对驾驶员视野的阻挡。另外在雨天里,雨刮的刮水效率对安全的影响甚至要强于所有的电子防滑系统,我家爱车原装雨刷就有水渍残留严重的情况,严重到影响雨天时对前方情况的观察,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对此进行了升级更换。

继续发散下去,没有在配置表中出现,却近乎无时无刻影响我们驾驶主动安全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某些不恰当的驾驶位人体工程学,可能导致驾驶员要用别扭的动作来打方向,这无疑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还有就是车辆行驶机械与人的沟通感,有沟通感的车辆能让驾驶员清楚知道车辆极限所在,在接近极限时也会自觉地收敛节奏,从而“主动”地避免了“乐极生悲”情况的出现;甚至提速反应也与主动安全息息相关,好的提速反应可以有效缩短超车时与旁车的并排时间。另外,好的加速在占用对向车道超车时也尤为之受用(非迫不得已,我们对占用对向车道超车是持抵制态度)……

对于ABS、ESP、主动制动系统等这些配置表内装备,我们姑且将其称之为“狭义”主动安全设计。而我在上文中提到的那些配置表外安全设计,则称为“广义”主动安全设计。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狭义主动安全装备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安全车身、气囊等这些被动安全设计发挥作用,而广义主动安全装置则是通过优化视野等措施来避免ABS、ESP等这些狭义主动安全装置起作用。也就是说,车内乘员其实有三道安全防线,顺序分别是“广义主动安全-狭义主动安全-被动安全”。广义主动安全无疑对驾驶员影响时间最长,却因无法在配置表中表达,因而受到了大部分人的忽视。

来源 : 新车评网
标签 : 
0 收藏 分享
关注电动新车评,玩转电动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