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之路:特教 VS 蔚教

车谈会2021-01-22

出品 | 破浪图文组

文 | 章丽娟

时至今日,你不会觉得蔚来卖的只是车吧?自2020年NIO Day之后,公众对蔚来和李斌的讨论一直络绎不绝。

前有蔚来车主们包机载歌载舞,活动结束后,李斌一张在成都机场的“吃饭照”又火遍蔚来社区。

这也不是第一次了,每年的NIO Day结束后,李斌总是会以各种“吃饭照”的形式出现在各个车主群里。

(2018年 NIO Day活动结束后,李斌夫妇和雷军在后台吃饭)

李斌在造车新势力里的一众大咖们,绝对是“最会吃饭的人”。吃来了投资,吃来了信任,也吃来了一声“斌哥”一生情的用户。没人可以否认,李斌这个人就是不少蔚来车主为四十多万车买单的理由。

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马斯克,那个不甘心被困在地球的男人。

然而,不到五十岁,他头上的头衔就已经超过了他的年龄,什么“真人版钢铁侠”、“宇宙网红”、“人类梦想家”、“新晋首富”、“科技狂人”、“当代爱迪生”······

他随便发条推特,阅读人数也不亚于川普了。你能说特斯拉的成功只表现在产品力上吗?可以很直白地说,没有马斯克,特斯拉很难拥有全球这样多的拥趸。

他在日前的一次采访中,就以一句“想埋在火星”被各大媒体引用。面对这样一个“把吹过的牛都变成现实”的梦想家,我想已经很少人会去质疑他了,都是直呼“太酷了”。

毕竟,至今,能坐火箭飞上天,和太阳肩并肩的就有四个(掌握了航天器发射与回收技术):美国、俄罗斯、中国、埃隆·马斯克。

的确,马斯克和李斌,本来二者在身份地位上还有全球知名度上,甚至是小学生作文引用的名人名言的数量上,都没有可比性,我想,大概是乔布斯和罗永浩之间的差距吧。

但是,作为两个有血有肉的人,作为两家新能源汽车的老板,他们给用户带来的影响,却是可以拿来对比分析的。

两家车企的用户属性不同,但是经历却出奇一致,那就是常被冠以“疯狂”的形容词,被戴上“脑残粉”的帽子。

我也是亲身见识过蔚来车主的力量的。除了网络上流传的各种照片信息,我也曾跟蔚来车主有过交手。在一个工作日,一个ES8车主,花了整整两个多小时,分享了他的用车经验和自己的看法,拳拳赤子之心让听者很难不感动。

还有一次就是在一个汽车产品直播中,里面有一位蔚来车主在留言栏不遗余力地讲解蔚来的理念,但是被一群没有买过蔚来车的观众喷,“×××是被彻底洗脑了吧”。

特斯拉的号召力,除了其远超同级车的销量,还有其周边产品的火爆可见“信仰”的力量。比如售价1500美元的特斯拉品牌冲浪板,帽子,衬衫和马克杯,常常被其用户抢光。

同为中外车圈的顶流,用户们的“疯狂”行为的确常让外行人匪夷所思,他们对品牌的忠诚度丝毫不亚于任何宗教。

如果宗教正如百度所定义的那样,“是一种群体社会行为,神秘化的信仰”。那么特斯拉教和蔚来教已然在逐渐扩大了。(后简称为特教和蔚教)

特教和蔚教的朝圣之路

特教的信徒在国货崛起的中国,声量并不高,但是在美国和欧洲地区,可是一抓一大把。他们的身份有可能是员工、车主,还有各地的网络粉丝。

走在美式的朝圣之路上,信徒们也跟老牌体育俱乐部、精致的娱乐明星的粉丝一样,参加活动,社交平台应援,自发组建俱乐部等等。

在这些狂热追随者心里,他们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和对用科技重塑人类未来的期待,都在马斯克和特斯拉身上聚合。一个大学就在思考人类未来,一个已经在引领汽车科技发展。

特教给信徒呈现的是一个因科技而美好的未来,一个更清洁友好的自然,以及更重要的,一个人类用一己之力去对抗既得利益者和贪婪汽油企业的故事。

多么熟悉的论调,十年前,同样在美国,一个叫乔布斯的也讲过类似的故事。

与之相比,蔚来的故事就低调多了,蔚教的信徒也接地气多了,没有“改变世界,改变未来”的口号,更没有改变人类命运的站位。

而且,其信徒大多是蔚来车主,他们信奉着:只要人与人之间多一点真诚,世界将会变成美好人间。蔚来坚持着“傻傻对用户”好的理念,信徒们就坚定地相信蔚来真的有未来。

在蔚来被污蔑时,他们仗义执言;被人贬低时,站在它身后,在蔚来的车主身上,我看到了金庸武侠江湖里的情义。看到了一种“你对我好,我也希望你好”的纯粹的情感。

就是这种看上去朴素但却发挥关键力量的情感拯救蔚来于水火之间。当初蔚来股价跌至1美元的时候,蔚来车主们甚至愿意自掏腰包资助蔚来参加车展,今年的北京车展,蔚来的展位的志愿者都是车主。

面对网络负面消息时,车主们也会自发地形成“饭圈”一般的反击。由各地自发组建的京蔚军、锦衣蔚、沪蔚队,比蔚来还珍惜这个品牌的羽毛。写文章、打广告、做宣传,相当于蔚来的第二公关部。

2019年,是李斌最惨的一年,蔚来的口碑也好不到哪里去,就连一路扶持蔚来走到今天的高瓴资本也顺势抛售了股票。面对恶意和偏见,蔚教信徒在这一场又一场的“蔚来战争”中,整整扛了1年。

蔚来的用户就是蔚教最忠实的“传教士”,它们对蔚来的产品和理念信手拈来,不仅复购率高,而且60%的新车主都是通过老车主的引荐。

还有就是,一直被行业所诟病的烧钱创意——NIO SPACE,可以理解为蔚教的教堂。

其实,蔚来NIO Space虽然出没在各地的市中心,但是大部分都是采用合伙人模式,合伙人的责任主要是提供场地,NIOSpace每卖出一台车的收入将与合伙人分成。当然这里的合伙人大部分是看好蔚来的蔚来车主。它们也成了蔚来进入各个城市的主力军。

特斯拉和蔚来两家新势力,其门下信徒坚持的教义,所走的朝圣路各有不同。但二者并非水火不相容。你,可以是特斯拉的门徒,也可以是蔚来的信众。

我们总是习惯地把特斯拉和蔚来视作天平两端的两个新势力,常常是特斯拉降价了,蔚来被告知出现危机了。但其实二者早已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理念与发展方向也有了明显不同。

特斯拉在价格和定位上,高开低走。从蔚来稳定的价格来看,将会继续做“小而美”的服务。在行业普遍调低价格的形势下,蔚来相对是向上走的。

另外,还有一个事实就是,蔚来高层承诺过,不会学习华为、小米等互联网公司,在用户达到一定数量后向下推出如荣耀、红米等走量的子品牌,而是尽力争取从BBA等高端品牌争夺市场。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特斯拉把自己定位为一家纯粹的车企,卖的是硬件加软件,追求的是更多的销量和市场份额,而不是和消费者之间更多的连接;而蔚来恰恰相反,卖的是一种“高端社区”的入场券,追求的是和用户之间更多的互动。

另外,北大社会学学子李斌和物理学骄子马斯克,两人也走不同的路线。

仰望星空的马斯克被赋予了一种“救世主”的色彩,而特斯拉,被当做承载着人类未来的方舟。

而坚持走群众路线的李斌,更像是用坚持和努力来换奇迹的“阿甘”,而蔚来,被当作凝聚力量的一个社区,或者一个家一样的存在。

是否有必要成为特斯拉第二,蔚来第二

那是信徒眼中的他们和它们,那么同为新势力的理想、小鹏,亦或是新能源车企埃安、比亚迪等车企有没有必要大肆学习呢?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无论是特斯拉,还是蔚来,能在这个新能源的赛道越来越拥挤,竞争不断加剧的环境下,能拥有如此忠诚的用户,是令人眼红的。

但是这不代表着我们应该鼓励其他车企去成为特斯拉第二,蔚来第二。首先,没必要,如果只是用复制的思路,亦步亦趋,在这个快时代只会加速被淘汰;其次,不想做某方面第一的车企不会是常青的企业,中国上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现实:第一才会被记住。

特斯拉的技术,蔚来的服务都是它们最能吸引用户的点,除非其他车企有信心超过它们,如果不行,那就找到自己的用户养成模式。

当然,我们也可以借鉴,学习人家的营销模式,学习人家管理企业和用户的关系,学习···

但是,很多东西确实是学也学不来的。比如蔚来的海底捞式服务和开放的社区管理,虽然不是什么黑科技,复制一个APP也不难,但是却很花费人力、心力。随着蔚来用户群体扩大,如何做到提高一个体系化的运作效率,减少边际成本,这些都很难复刻。

时代是变化的,人的需求是多样的,这意味着车企都有机会找到自己的差异化打法,找到特定的用户人群。这就要求每个车企,在资金、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琢磨出该企业发展的优先级列表,找到核心竞争力。

而且,不可否定,某个品牌能否脱颖而出,也跟创始人关系挺大,特斯拉和蔚来自不用多说,我觉得小鹏、理想、埃安、比亚迪也不必刻意去学习,因为它们已经有自己的打法了。

从汽车之家出来的李想,很有产品思维,虽然只有一款车,但是却专攻奶爸市场,用增程式的技术方案解决了车主的续航焦虑,从销量上看,这招还是打得很精准。

阿里出来的何小鹏,主打软件方面,其锻造的黑科技让人眼花缭乱,功能强悍的XPILOT 3.0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增强小鹏P7性能轿跑属性的鹏翼门,近期还上新了NGP 自动导航辅助驾驶Beta版,无论是抢占年轻人市场,还是培养品牌好感度,小鹏都做得还不错。

埃安是去年的黑马,无论科技配置还是造车工艺都很有竞争力,总经理古惠南务实的性格也体现在其产品上。至于比亚迪,算是新能源领域的前辈,其掌舵者王传福虽然鲜少露面,但是比亚迪“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发展理念我们还是熟悉的。为了突破国外车企的技术壁垒,比亚迪的芯片、电池等核心零部件都已实现自产。这二者的优势也很明显。

所以,认真做好自己,偶尔看看别人。

品牌宗教化带来的迷思

任何物品当性能都开始差不多的时候,品牌效应就会出现,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买小米是因为性价比,有些人是因为雷军和他的那两句台词,“做感动人心的产品”和“期待美好的事情总会发生”。

无论你是专攻产品,还是做好服务,没有一家企业逃得过打造品牌形象这件事,当然这也是相辅相成的。

从特斯拉和蔚来身上,除了差异,我们还能看到什么呢?我想,那应该是“品牌宗教化”的趋势。

一般来说,我们对一个品牌从知晓到信任,最后养成习惯是要经历一个过程的。很多品牌,我们见过就没印象了,少数品牌,我们几乎不会考虑更换。

还有极少数的、对我们有着特殊意义的品牌,我们不但不会考虑更换品牌,我们对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关注,我们会向身边的人去推荐、去传播、去分享,我们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去维护这个品牌的声誉,那说明我们将其宗教化了。

虽然不至于说强大到顶礼膜拜、就像对我们的神明所做的事情一样。但是对一个看得见的商品,一个摸得着品牌能注入那么多的情感,这样的比喻也不过分。

正如前文所言,特斯拉和蔚来就像两个宗教一样,吸引着各自的用户,我认为,这不只是两个个案,而很有可能成为汽车企业打造品牌的争相模仿的样本。

得益于社交网络的发达,连接效率的提高,某个品牌的用户们可以轻松地拉群、聊天、分享经验,甚至是组织线下活动,这些不仅满足了人类的社交需求,而且也会无形中加强用户们对品牌的认可。

虽然跟如今常提的粉丝经济有相似之处,但是这跟粉丝追星还是不同的。被“宗教化”的品牌信众,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成本,而且信徒的规模有限,阶层相似,而且相对稳定。

就拿可口可乐这个品牌来说,哪怕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IT企业几何级成长的今天,可口可乐也当仁不让地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品牌,背后就有宗教化的思维,除了经典的红色,经典的包装,每一帧广告都在呈现“享受”、“美国化的生活方式”的文化。类似的还有NIKE这个品牌,一句“just do it”就俘获了一批与之共鸣年轻人。

当然,无论是放在全球还是一个国家地区,这样成功的例子并不多。一个品牌要做到和宗教组织一样,是个有灵魂、有骨架、有血肉、有形象的组织体系。讲真,是真的难,而且是一直有挑战。

因为,现实就是,多数品牌在为良好的品牌认知而努力,有一些品牌正在尽力做到品牌信任,而很少有品牌能够建立起持久的美誉和忠诚,而如果要使得消费者像对待自己信仰的神明一样去崇敬、去爱戴,那么难度更是可想而知。

正如每一个宗教都有一个“神”,每一个品牌要创立一个让消费者崇敬爱戴的“神”,很难。当然这个“神”,可以是人,可以是技术,可以是服务,也可以是其他站在神坛上的东西。

只是时代变迁过快,“神“”总有跌落神坛的那刻,那些被我们封的“神”也有人设崩塌的一天,也有退休的一天,也有离开的一天。

你是否想过,没有李斌的蔚来还有未来吗?没有马斯克的特斯拉还会有那么多拥趸吗?

早前,自主品牌奇瑞也有“新奇兵”,比亚迪的“迪粉”也是名震一时,只是,现在消失的消失,失声的失声,或许一代人的青春终将过去,下一代人的时代总在路上。

看看燃油车时代的那些以发动机出名的神车,在电动化时代的光芒也衰减不少,所以,造了“神”,然后呢?怎么维持?真能维持住吗?

这些问题,我也无法回答。但是不妨碍我们想想。

我觉得,我们在特斯拉和特斯拉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商业的模式,更是“价值营销”之道。

它们懂得,商业越是繁华,内心越是浮躁。消费者越来越不缺少外在的物质满足,相反的,只有更接近内心、更接近真实,才能真正打动消费者、与消费者一路同行。

而我们还需要探索的是,一个品牌如何将个别代表人物的魅力,转化为品牌的一种内生的价值形象。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推荐阅读

01  远观 |上蔚来课有多带劲

——蔚来用户学

02  特斯拉的中国时刻:“鲶鱼”出没,请注意!

——论鲶鱼的利弊

声明:此文章所有文字、图片皆来源于该公众号或对应网站; 涉及到版权纠纷皆与新车评无关。
分享:

车谈会

作品数:635

关于纷繁汽车商业的小角度辛辣报告

评论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