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车库

话题31227条    关注917人

+关注
话题

从人文角度说各国汽车印象——中国篇(终篇)

经过欧、美、日四篇文字,终于转回了我们生活的地方——中国。从第一篇算起,已近一年,自己也收获进步。终于提笔撰写最难的部分——我们自己,看看最终会得出什么结论?其实在日韩篇结束时,已着手准备中国篇,但经过一周的思索,反而越来越迷茫。原本简单的道理却矛盾重重,常见的行为方式却不知缘由,细节很多但缺乏概括。就决定给自己放个假,什么时候有所感悟再写。直至几日前,在公交车上抱着栏杆闭目养神,又琢磨起这事儿,短短二十分钟的车程,好像把原来的片段穿了起来,悬而未决的问题也有了答案。换乘后理清思路,到单位用半小时做了简单记录,四百字完成了本篇的核心,下面就将这些想法添上骨血赘述一二。

一、面子工程

中国古代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儒教是中国最早的学派,正因为建立太早,儒家思想没有太多提炼,只是道德和政治的结合。周公姬旦建立,孔子发扬光大,作为治世纲领,被历朝统治者尊崇,成为中国社会最重要的规范。三纲五常脱胎于中国农业宗法专制,必然最能推进本地封建社会发展。君为臣纲、国为民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正说明中国是等级制社会,类似的还有上篇所述的日本,下级没有话语权,只有被压抑的个性和怨念。社会上流行部级奥迪、局级帕萨特、处级桑塔纳的说法,就是彻头彻尾的等级制分配方案。

五常中“礼”讲的是习俗和仪式,过分重视形式,限制别人时,也束缚了自己。古代统治者作为法则的制定者,看似大权在握,实际上每天起床、问安、功课、理政、批折、吃饭,甚至吃什么饭,用什么餐具都有详细的规定,最终自己也失去了自由……这些礼法虽然让人们养成了遵纪守法、安分守己的习惯,但也会导致虚伪,更注重形式、表面的东西,俗称“脸面”。那什么车更有面子?看车商广告语可以略窥一二——“越级空间、越级尊享”,等红灯时看看周围的大个子,恐怕是国人最常做的事儿。即使A0级小车,车长也做到4500mm+,只卖5万块,也要挤压其它成本,装上天窗、导航、真皮座椅、多功能方向盘这些“有面子”的奢侈装备。至于后悬是多连杆还是扭力梁,只有理科学生才会关注,新速腾的热销就是明证。在这里我要声明一点,更低成本的悬架,必然会导致更低的售价,或者更好的装备,厂家迎合市场制造产品,其实是消费者的选择,而非厂家意愿。

现在中国正处在变革时期,人们思想中既有参杂着佛教伦理的儒、道思想,也有以“自由、平等、博爱”为要义,代表着西方近代哲学的共产主义。最终是像古罗马文化被希腊文明吞并,还是像佛教思潮被儒、道思想蚕食?未来谁也说不清,只待时间来验。然而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力量不容小觑:在《西游记》的故事中,作为异端出现的孙悟空,未能被儒家代表皇帝收服,也未能被道教教主太上老君炼化,但却没逃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表明佛教几乎就要成为主流。但结果佛教还是与中华传统思想相媾,成为中华文明的补充。学者们也意识到共产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冲突,所以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法。最终中国传统文化不会就此泯灭,西方思想也不可能完全消失,只是融合后,谁占的比例多一点儿而已。反映到国内纷繁复杂的汽车市场,各路厂商都想来分一杯羹,产品着实不少,但是不了解中华文化将很难有所作为。

二、大中国大汽车

中国趋向大车,原因有四。

第一,面子工程部分提到的“面子”,外形够大在观感上就有优势。坐在高些的车里俯视着别人,优越感油然而生。

第二,中国幅员辽阔,有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容纳大型车。日本人也要面子,但他们想摆谱儿,首先要考虑能不能承受超级昂贵的空间成本。

第三,大车能提供更多的安全感。国土面积太大、人口太多,总会有鞭长莫及的情况出现。比如在偏远地区,多带一条备胎,抛锚的可能性就减小一分。万一遇险,多一点儿补给生存的几率就大一些。如果发生碰撞大车抗冲击性必然更强。即使在城市,大车带给人的心理优势也比小车强,最起码受欺负的可能就小。

第四,在东部地区,以北上广为代表人口稠密的城市,空间成本越来越高,如果在西方,车型的选择会越来越小型化,崇尚自由平等的法国是最鲜明的代表。但在中国有很大不同,首先政府采取了一些限购措施,限制汽车市场的自由发展。上海那种完全由经济为杠杆的拍卖式,只有趋向金字塔上层的人才承受得起;北京的摇号倒是体现了共产主义的平等精神;广州很有意思,两种兼而有之。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正处在东西方文化冲突融合的时期。而民众也很难接受车型小型化。最终像纽约、东京等大都会一样,汽车趋向高端化,甚至变成奢侈品成为身份的象征。老百姓出行更多由政府建立公交系统完成,北京地铁线路规划就超过20条,建成后无处不在,日常生活的自驾车需求变得很少。说日本是小车王国,只有在首都圈外才适用。未来中国,市场将以大型车居多,小型车丧失生存空间,现在小车销量较高只是因为百姓手中的钱不够多而已。

三、能省就省的大汽车

虽然中国车越来越大,甚至会追上美国,但石油消费又有很大区别。

第一,中美用油成本不同。美国是全球第一强国,直接或间接占有着全球大部分石油资源,成本较低。过去美国车几乎不考虑油耗,怎么好用怎么设计,3.6入门5.7刚好。如今石油这种不可再生资源日益减少,油价翻了数倍,社会开始有所关注,但改变不会朝夕完成。大众捷达全球普遍装备1.X发动机,在美国却主推2.5L,人们还觉得不够力。反观中国等很多国家只能在美国的垄断夹缝中寻求石油资源,要么承担高油价,要么使用替代能源,比如乙醇汽油。

第二,美国人均收入数倍于中国,虽然我们一直在努力,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差距会一直存在。前面说过美国的油价更低,石油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例截然不同,美国人可以不在乎那点儿油钱,但国人不行。加上现阶段中国经济实力不够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以及国人思想保守,大多数人都会留存一定数量的货币预防突发事件,自然会对油耗斤斤计较。

第三,外形庞大很直观、更风光,但发动机动力优势在面子上很难体现,加上思想中特有的道家悠然自在的生活态度,很少有压榨动力的情况出现。速腾1.4T与1.8T、远没有与迈腾1.4T的区别大,难道每次都要缀上一句“俺这是1.8带套的”?很少有人会注意屁股上的TSI有几个是红的。但高油耗会带来货真价实的痛,比如别克GL8引进时装备的V6 3.0发动机,在美国只是入门级产品,但即使在商务车市场油耗也被人诟病,后来换装2.5、2.4新型发动机,宣称百公里8.6升油才有所好转。

第四,国人对汽车的动力需求不高。汽车诞生百余年,与我们的距离一直很远,民用需求刚刚出现。反观美国的崛起伴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低廉的使用成本导致社会对汽车非常依赖。铁路成为观光旅游方式,公共交通很少,公共服务很贵,公路自驾车几乎是陆路运输的唯一途径。因此汽车要承担很多任务,比如从超市拉个割草机,拉几大桶墙面漆刷刷房子;湖边野营拖个小游艇或是四轮沙滩车;甚至很多人的房子就拖在车后面,还要在高速上以110公里/小时的速度飞驰,因此他们对车的动力要求较高。中国庞大铁路网的使用成本比自驾车低很多,公共交通是很多人唯一的出行方式,人工成本低廉。加上等级制社会中的人们更习惯驱使,而不是自己动手,全球快餐之王麦当劳,唯独在国内有服务员,即使能获得更低的价格也不愿放弃。车的功用相对单一,少有额外的动力需求,入门级动力就成了最好的选择,既然1.6够用,何必2.0空耗?能省钱的车才是好车。

四、除了省钱还要省心,欧式思维渐行渐远

丰田是日本汽车业的领导者,后发制人的经营策略,让大众抢得先机,也把西方理念带进中国。德国人的优秀品质被大众发挥得淋漓尽致——技术水平先进、工作态度严谨,也赢得了中国人的心。但我不得不说,VW虽然赚的盆满锅满,但欧式思维却未能被国人接受。西方人思想激进、富于冒险精神,敢于应用新技术却成了双刃剑。DSG技术没有换挡冲击、可以提高传动效率、减少油耗,可大多数国人对新技术并不感冒,DSG与6AT、CVT、AMT有区别吗?只要不让我堵车时拨弄档把,一切OK啦。就像前面提到,大多数人对后悬是扭力梁还是多连杆并不介意,日常使用时感受确实不会有太多不同。但DSG故障频出却带来实实在在的麻烦,让人们望而却步,即使它是VW。回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对桑塔纳、捷达最普遍的赞誉,就是皮实耐用,远比需要经常修修补补的老国产车强很多。日本车商经营策略保守,在市场上只使用完全成熟的技术,绝不贪功冒进,反而在东方社会更适合,省心正是日本车赢得市场的法宝。

中国第一辆汽车是1903年引进的美国产奥斯莫比尔牌小汽车,由于历史原因所致,解放前路面上跑的几乎都是美国车,甚至红旗轿车也是仿制克莱斯勒。解放后中苏关系交好,大量引进苏制汽车。这两国的轿车三厢居多,进入国内的也几乎全是三厢车,我们自产的老上海、大红旗也是三厢,所以在国人的印象中汽车就应该是三厢的。可巧中国的地理环境同样广博,对三厢车这种比较耗费路面且不太灵活的车型并不排斥。大多数城市建设不过二三十年,古老的历史建筑早已在运动中消逝,路面条件相对宽松。而欧洲人口密度大,城市历史悠久保存完整,即使现代公路也存在了几十年,早已赶不上如今的交通需求。舒淇和杰森·斯坦森在《非常人贩》中的绝命演出,正是欧洲道路的典型展示。窄旧的路面条件,催生了很多外形小巧却功能强大的车型,两厢车(Hatchback)、猎装车(Wagon)、厢式车(Minivan)的销量是三厢车的数倍。这些车型被大众小心翼翼的引入国内,却都一事无成。高尔夫到了第6代才有所起色,桑塔纳旅行版惨淡经营十几年最终无以为继,开迪引进不足一年就被讨论停产。这些变种车显然不符合国人心中的汽车形象,开起来不如三厢车体面,两厢车在很多人眼中像秃尾巴猫一样少了一块,Wagon和Minivan像干活用的工作车,开着像个打工仔。

欧洲厂商的套娃策略,有助于提高品牌认知度,但注重外表的中国人不易接受。开Polo不介意和帕萨特一个面孔,但花一两百万买的辉腾可不愿意被看成迈腾。等级制社会中墨守成规的人们,个性需要宣泄。同为东方文化的日本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一个品牌各级车型各个不同,同级车型就有好几款,甚至一款车也会有三五种不同外观供人选择。

很有意思,契合度最低的设计第一个进入,强横的技术实力瞬间征服国人,随着市场不断成熟,能否继续保持优势?三十余年水乳交融,互相影响不容小觑,谁知道大众会不会成为中国公司?但继续保持纯粹欧式思维只能是死胡同。

五、我们的理想车

设计思想最接近的自然是我们的邻邦——日本和韩国。拥有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相似的社会模式,产品特点更符合国人的意识。但日本与我们的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地太小人太多,本土汽车偏小与中国求大的观念相悖。而韩国汽车业起步较晚,凭借低价高配在国际市场上风生水起,但其设计思想还比较稚嫩,脱开模仿阶段不久,没形成自己的风格。仅存的自主品牌现代起亚从大众挖来彼得·希瑞尔执掌公司,学习如何完成世界一流水平的设计开发。或许等韩国人再次自己掌握设计思路时,就是韩国车走向成熟的时候。

实际上也有较符合中国市场的产品——日系美版车,既有国人追求的大个头,又秉承了东方文化的特点,不追求标新立异,技术上首求省心好开,外形中庸内敛,绝不是一亮相就万众瞩目、技惊四座,却如邻家妹妹般平易近人,只需换装日本本国较省油的发动机,就完全适合中国,这也是我们认为的理想汽车,而“三纲五常”是我们认识的起点。

至此,从人文角度说各国汽车印象全五篇已经完成,本篇距上篇已有七个月之久。4639字的终篇写得最用心,也最透彻。中间经历不少,收获很多,但是如果什么都不做,又怎能走向成熟?

下面准备写个大部头的文章,关于汽车的思考就暂时搁置了,当然偶尔换换心情,再写几篇心情小文也说不定。

版权归本人所有,转载必须且仅需注明作者及出处。

收藏

2013-02-13

0

你轻轻一赞
是我大大的动力

我关注的部落

登录关注部落,才有更多签到。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