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装玻璃到中国百姓车

新车评网   作者: 新车评网 +关注   2007-02-21   评论 (0)

车厂喜欢安排传媒参观生产线,说实话,传媒通常也不懂如何辨别生产线的好坏,只是看多了,能够看出一些差异来。我每次参观生产线,便会特别留意玻璃装嵌这道工序。

至今我已经见过好几种不同的玻璃装嵌方式。最早是多年前,在广州标致工厂(今天已经成为广州本田了)看过几乎是全人手的生产方式:两个人抬起玻璃,对准车窗,然后用人力粘上去。后来在湖北武汉新建的神龙工厂,我见到工人用一个吊架,将玻璃移到对准车窗,然后人手操作吊架压下去,将玻璃粘紧;再后来在上海通用的生产线,我看到更现代化的情景:从吸玻璃、定位到下压,整个过程都是由机械臂完成的。

有趣的是,后来我有机会到德国Ingostadt参观奥迪A4的生产线,居然又看到了那种最人手、最原始的装玻璃方式。而且这次,两个工人除了要在窗框周围涂粘合剂和将玻璃用人力抬起来再对准粘上去,还要快步走到大约7、8米距离外的玻璃存放区,用工具吸住整块后窗玻璃然后两人合力将玻璃搬过来。在运玻璃的路程中,他们除了提着吸架的一只手外,另一只手还要顺便捎上一块后小三角窗玻璃,放到窗台上留给下一道工序用。因此,装A4的后窗玻璃,不仅定位、粘贴靠人,连搬运玻璃也是靠人,“人手化”的程度之高还真让我没想到。

这样的情景出现在国内的工厂,很可能会被斥“落后”。但在欧洲看见这一幕,我却在想:难怪奥迪是“高档车”,难怪它卖得贵……在欧洲(美国也是),大概没什么东西贵得过人力了,越是高档的车,生产过程越手工化,这也许是规律,中国的情况则完全相反。

那么,中国会不会因此而成了一个生产高档车的特别好的地方呢?或者极端一点说,将宾利、劳斯莱斯拿到中国来生产,那么成本岂非降低一大截?当然可以,但那宾利就不是宾利了。真正高价的手工劳动者是卖手艺,而中国大部分手工劳动者只是卖力气。不过以中国劳动力的水平,完成像装A4玻璃这样的工作,肯定能在成品质量不变的同时,让成本大大地降低。

从这一点看,只要是一些科技含量不高、但人力要求很高的工序,“中国造”就很有优势。例如钢管车架(Space Frame,又称空间管道式车架),国外只有一些小规模小产量的超级跑车厂使用,因为将一根根钢管焊成车架,需人需时量都很大,因此钢管车架的车售价也很高。但换到中国,这种车架很容易找到足够的劳动力来进行大规模生产,踏板摩托车便证明这一点:中国的踏板摩托车产能和产量都居世界第一,它所用的就是以密集劳动力生产的钢管车架。在汽车上,钢管车架的刚性、安全性都不会比冲压式车架差,否则怎能用在超级跑车上?所以在中国推广不见得不可能,我们就算不造超级跑车,也可以用它造小轿车,利用自己最大的社会优势抵消技术上的劣势,那么钢管车架就是百姓车的绝佳出路。

反观现在,几乎全部轿车都使用的冲压式车架,只是在外国要求大规模生产、而劳动力成本又高的情况下的优选产物,这是外国的优选,不见得是我们的优选。我们的轿车从第一步引进开始,就犯了只知道遵循外国产品套路的错,深刻地以为轿车就只能用冲压,然后就被那冲压模具、设备的巨额成本制约甚至吓跑。

在中国,开发一套冲压模具再买一整套冲压设备的成本,和组织成数千工人进行生产的人力加管理成本,到底哪一个更高?这问题我没有确切数字去回答,但真的很想知道。

 

上一篇:没有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下一篇
标 签 装玻璃   百姓车   造车   成本  
关注电动新车评,玩转电动车
未知的车型 有兴趣?
是否要放弃奖励
全部填写问卷才可以领取哦
确定放弃
再看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