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自主品牌会出现多强垄断的局面吗?

新车评网   作者: 新车评网 +关注   2017-05-12   评论 (0)

最近一段时间,连着参加了好几个自主品牌的活动,和厂商朋友也聊到了同一个话题:自主品牌未来会呈现多强垄断的局面吗?

这种局面,我认为是正在呈现出一些端倪的。例如从去年到今年的销量榜上,一些所谓的“小厂爆款”正渐渐失去竞争力。虽然小厂们可能敏锐地曾找到某个市场突破口并推出有针对性的产品,但大厂依靠自己强大的资金和研发背景迅速做出应对,就又把小厂爆款压住了。从全局来看,我们也会发现,有几个品牌感觉越做越强,而其它很多品牌却陷入苦苦挣扎,这种产业里的马太效应正在愈演愈烈。似乎,中国现在这种满地汽车品牌的乱象,会渐渐转变成美国、韩国等国家那种仅留数个托拉斯的局面。

也许有人会说:中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我们不能完全模仿美国那种产业布局,我们不能仅剩少数几个汽车巨头!但是从世界汽车的发展规律来看,一个国家的开发资源过于分散,显然是不利的。尤其我们现在还只是一个汽车大国而不是汽车强国,我们本土的高等级研发人才并不多,而现在这么些珍稀动物还被散到了祖国各地、不能合聚力量,这更不利于我们推出高精尖的产品。

更何况,车企过度分散,对环保、物流等方面的全局规划统筹都是不利的。

但是,虽然我一直都支持中国仅保留数个汽车大鳄的局面,可我也很懂得中国的“国情”。至少有两个方面,短时间内是让整个汽车产业无法按照市场规律整合成少数几强的:一,中国的很多传统汽车大企业都是国有背景,尤其其中的那么几个,如果没有行政干预的话,它们即使做得再差都是不可能被吞并的;二,汽车产业所带来的GDP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诱惑力太大,一个城市只要把房地产和汽车搞起来,GDP就不会太难看,所以各地方政府对于新的汽车品牌落户本地是无任欢迎的,这也客观上阻碍了多强局面的进程。

我以前听说过一个小道消息:某省有两个挺大的汽车企业(分处省内两个城市),曾有一年省内希望两家进行合并、整合资源。到今天放马后炮而论,当时如果合并了,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我们可能会见证一个很强大的自主品牌集团。没想到当时双方背后的势力齐起发力,都抗拒双方合体,此事便不了了之。

还有,中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也是处于一种不太理性的状态,只要有一只猪在风口飞了起来,大家就会想尽办法再找更多的猪塞进这个风口——你换个思路,找只皮卡丘来都好啊!从以前的手机,到现在的共享单车、汽车、微信自媒体,无不是如此。所以我们现在在每次车展都能看到好几个新生的中国汽车品牌——嗯,但很可能两年后你就再也见不到它了,它只是出来搅搅局、圈圈钱的工具而已。

不过,我个人认为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其实靠行政干预去硬拉帮派,还是真不如让市场自由来调节。现在的风口里有那么些猪在飞,但中国汽车市场不可能一直这么高速发展下去,只要到了趋于稳定的一天,很可能就是洗牌的开始。风口没风之后猪都落了下来,跑得快的就活下来,跑得慢的就被吃掉,这是必然结果。像韩国那样由政府出面硬拉几个大集团,在中国确实会有很多负面效果。

接回本文第一段。连自主品牌车企的同志们,他们也觉得中国未来一定会整合出几强,垄断掉大部分的市场,而现在的很多小厂要不就是自己消亡,要不就是当小鱼被人吃掉。而且,我们大家心目中几强的备选,也有高度的重合。下面我就先说说我目前看好的几家吧,当然这仅代表个人观点。

上汽集团

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自主品牌会出现多强垄断的局面吗?

优势:很早就开始了自己在动力系统方面的布局,目前自产发动机可以涵盖市场主流的1.5L、1.0T、1.5T、2.0T,而且还能实现外供。变速箱方面,自己也有了好几台双离合,基本能满足目前主力车型的需求。在新能源动力方面,上汽的起步也比较早。

我个人预感,随着自主车型对合资车威胁越来越大,未来自主车企外购动力总成或变速箱可能受到阻力会越来越多,所以在动力系统上实现自给自足是未来的大趋势。虽然上汽现在并没有做到最好,但反观其它对手,似乎也确实没有比它做得好的。

劣势:目前核爆(核心爆款)车型少,硬要算只有近期的荣威RX5算得上。但上汽最新一代车型风格挺对路,有可能摸索一番之后他们就能带出好几个爆款车型了。

地域优劣势:地处中国最具吸引力城市之一上海。而且对于外国专家来说,上海应该就是中国最具吸引力、最适合居住城市,没有之一了。所以上汽能够很容易地就吸引来很多高等级研发人才,这也是上汽的一个重要砝码。

吉利汽车

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自主品牌会出现多强垄断的局面吗?

优势:由于是民企,是在市场上野蛮生长起来的,所以吉利对消费者口味的把握相当到位。在收购沃尔沃之后,吉利的一系列运作,包括最近的凌克,都是相当有套路。目前国内车企中似乎也没有吉利这样,不仅有资源,而且可以让资源最大化的。

劣势:场子扯得很大,产品线过多。大概三年前吉利曾经痛下杀手、合并产品序列,但最近好像又有点变乱了,而且自家产品定价、定位重叠现象也存在。吉利手握这么好的资源,应该自己好好再梳理梳理。

地域优劣势:老李可能是最清楚地域对车企发展影响的企业家了。从最早的临海,到搬宁波,到搬杭州,吉利就是为了吸引更多高级管理人才和研发人才。所以这个问题我觉得对吉利并不是问题,他们太灵活了,万一不行,他们还可以搬。这可能是别人都不敢做的。

长安汽车

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自主品牌会出现多强垄断的局面吗?

优势:产品线布局完整,包含长安欧尚在内,轿车、MPV、SUV都有主打产品,而且看销量榜,长安虽然很少有某级别销量冠军,但各级别的前五内,经常会同时出现长安车的身影。这也是足够厉害的了。这样的产品布局,以及平均的产品实力,是别家望而生畏的。

劣势:相对于在底盘调校方面的执着,长安在动力系统方面的进程偏慢,尤其是自动挡动力,每出一款新车都要让我们等上一会儿,甚至还经常缺货。另外上面也说过了,长安很难造出冠军车,似乎总差一口气,这也许说明在摸消费者心理这方面,他们可能还要加强。

地域优劣势:重庆是中国GDP排名前五的大城市,也是西部唯一直辖市和西部工业重镇,在中国的版图上,这绝对是各方面都相当有竞争力的城市了。但相对于沿海城市,重庆对人才的吸引力也还是要差点,而且这里相对较低的工资和消费水平,很容易让长安的人才受到别家的高薪诱惑。我觉得长安要想办法解决一下这个问题,例如合理利用一下北京基地的资源。

广汽乘用车

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自主品牌会出现多强垄断的局面吗?

优势:传祺这个品牌目前最大的优势,可能就是它一直都硬着脖子卖“贵价车”了。自主品牌最大的难点,就是大家基本都做便宜车起家,品牌形象要拉上去非常非常难。但传祺从首款车型GA5开始,就一直在卖比较贵的高等平台车种,甚至它至今未出过A0级产品。在当年自主车都卖得很便宜的时候,传祺车似乎给人一种心理暗示:它是高别人半档的品牌。所以在现在很多自主品牌都面临小米式的品牌困局时,传祺却没有太大困扰。

劣势:核爆车强,但周边僚机太弱,和长安简直是鲜明的对比。而且感觉广汽在整个产品布局上思路也不够清晰,有点打到哪再应对的想法。像当初未预料到GS4大卖,导致壮士断腕、把很多其它产品减产以排产GS4,虽然GS4是爆了,但也伤害到了其它的尤其是GA系列车型。如果眼光放远一点,或许这样的尴尬未来会少一些。

地域优劣势:广州作为中国BIG 4城市之一,对外国人才的吸引力逊于北京上海,但相对闲适的节奏环境和相对低的房价对国内人才的吸引力还是挺大的。广汽在前些年吸收了大批的汽车对口专业毕业生,这批人很多已经成为广汽研究院的中坚力量。所以在地域吸引力方面,广汽在自主车企里也算是比较有优势的。

除了以上四个目前表现得很强势的,还有几个车企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长城汽车:一个很会做爆款车的车企,当然这也意味着它很懂中国消费者。最新的魏派,也让我们看到了长城的希望。雄安概念让长城沾光,这应该也是他们预想不到的一个大馅饼。但只靠SUV,这真的行吗?这在现在是可行的,但在未来其它几个巨头越来越强之后,还会成立吗?

比亚迪:在新能源车方面的优势自不用多言,最近签下知名的设计总监也看得出比亚迪希望彻底扫去在很多人心里的廉价形象。但这个品牌的不确定因素实在太多太多了,我觉得它要成,需要另辟蹊径,如果走常规的产品布局路线,它永远都斗不过类似长安这样的企业。

奇瑞:以独特的产品风格和较好的产品品质圈了一批忠实的粉丝和车主,在自主车中也是最早做到粉丝效应的。但也是因为固执和方向错误走了不少弯路,至少从艾瑞泽7和瑞虎5开始才慢慢算走上正道。现在它就是一个奋起直追的状态,但时间上,已经不容许奇瑞再犯错误了。我曾经想过如果奇瑞和江淮勾搭在一起会不会有点新戏码,但要让这两家合作,可能比让曼联和利物浦合并还要难。

暂时我就想到了这么多。最后说一点,和产业整合我赞成让市场调节类似,我觉得自主汽车产品本身也要完全遵循市场规律。我不赞成用什么“爱国”去绑架消费者购买(当然消费者自愿是没问题的)自主车,我们的自主车还是要放到市场里充分地参与竞争,才会进步。过去这几年我们的进步,其实都是靠充分的竞争换来的。越愿意参与竞争的车企,发展得越快;越封闭、自我感觉良好的车企,就越来越后进。至于品牌天花板这个老问题如何解决,你看,无论是广汽,还是吉利和长城,他们都想出了自己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成败,他们都得到了成长。

标 签 自主品牌   长安   吉利   广汽   上汽  
关注电动新车评,玩转电动车
未知的车型 有兴趣?
是否要放弃奖励
全部填写问卷才可以领取哦
确定放弃
再看看
0